【明報專訊】百年以來華人紛紛表揚國父孫中山對革命的貢獻,香港作為革命搖籃,港產「勇士」卻較鮮為人知。屬「80後」的年輕博士生鄒一崢,以逾兩年追蹤百年前的本地傳媒史料,揭開紮根香港的「輔仁文社」等革命組織,總計有約20名港人參與革命,除被槍殺的楊衢雲外,1903年創立《南華早報》的謝纘泰,亦透過辦報撰文批判清政府,努力軟性推銷革命,鄒籲港人應珍惜這些「自家歷史」。
電影《十月圍城》有一段由張學友飾演的革命烈士楊衢雲不幸被槍殺一幕,令年輕觀眾對這位「輔仁文社」社長有初步認識。29歲的嶺大歷史系博士生鄒一崢,則透過深入學術研究,進一步解開輔仁文社的面紗。
鄒一崢指出,輔仁文社以討論中國改革路向為本,當時與楊衢雲並肩作戰的要員約十多人,他們其後將輔仁文社籌組成興中會,與孫中山密謀推翻清政府。
謝纘泰1903年創《南早》
鄒一崢表示,他重點研究該組織的主要成員謝纘泰和由他創立的《南華早報》作重點研究,發現「本港傳媒」與「革命」的關係。他說,謝最初與本港多名參與革命人士一樣,跟隨孫中山參與起義,負責籌錢和協助買軍火,其後他於1903年辦報,當時被不少學者指他態度消極,放棄革命。但鄒一崢認為,從文獻和研究所得,謝纘泰只是換個方式宣傳和推動革命。
他分析早年報章,發現於《南早》成立前,謝已與香港主流報紙及倫敦《泰晤士報》等報紙合作,讓革命活動有輿論支持,同時與支持革命的記者打好關係。
他後來創立《南早》(初期又叫《南清早報》),謝在報章內曾提出中國人要興建自己的鐵路,「要自強」等信息,他說﹕「當年有法律規定,不能公開批評清政府和鼓吹革命,但謝則靠不同文章繼續暗裏支持」。
寄信袁世凱 望對方設兵工廠
鄒一崢又說,當年謝纘泰辦報「蝕錢」、數量只售數百份,但他堅持創辦英文報章,是希望吸納知識分子和外國人了解革命思想。鄒從澳洲一間州立圖書館,即謝纘泰的出生地,取得部分「密件」,發現當年在辛亥革命後,謝嘗試寄信給袁世凱,向他介紹做軍火廠商,希望對方成立兵工廠,反帝國主義,「足以證明他在辦報後仍繼續為革命出力」。
謝早年在港擔任公務員,認識政界人物,協助早年轉運軍火,甚至認識時任立法會議員何啟,參與協助革命人士,但鄒認為,亦是基於當年謝在政府擔任要職,有家庭包袱,故保密工夫做得很好,「同時令他在數十年後被人遺忘得較多」。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