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年內地移民湧港搭建 拆剩38萬間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07日 06:54
2018年05月07日 06:54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話你知】
現時本港有約逾38萬間早於1982年已獲政府登記作不同用途的寮屋,遍佈港九新界。寮屋源自於194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後期,由於當時大批內地移民湧來港,數以十萬計的人在未發展和未批租的政府土地或私人農地上搭建了大量寮屋構築物,包括各式簡陋的鐵皮屋、木屋、石屋等作居住用途。後來1953年發生石硤尾大火,大量木屋被燒毀,逾5萬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政府決定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以安置受火災影響的居民,及後擴大至提供居所予中低收入家庭,寮屋數量開始減少。
登記後不得加建改用途
隨後政府開始記錄寮屋的面積、用途和物料等作登記,目的是凍結寮屋的數目,體現逐步取締的政策目標;且明文規定已登記的寮屋不得擴大或加建,亦不得改作與記錄不同的用途,或以未經登記的材料改建,否則即屬違法。
房屋署於1982年進行全港調查,顯示全港1,049個寮屋區建有大約57萬多間寮屋,該次調查中登記的每間寮屋都獲編配登記編號,及後由於政府進行清拆行動,寮屋區及已登記寮屋的數目已分別減少至去年3月的772個及約38萬多間。地政總署亦自2006年4月起從房屋署接管寮屋管制職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