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都說30歲是個關,做了8年名校中學老師的熊建均,對此直認不諱。「我教升學輔導,當你鼓勵學生跳出框框,同一時間會問自己:你有咩仲想做?夠唔夠膽跳出Comfort Zone?」剛獲邀請加入學校董事會兼初為人父,人生成本高昂。這個非常老師,卻決定祼辭創業由零開始,與中學死黨合資開發手機外賣自取app,專攻街坊食肆。全港2萬幾間食肆,下載區議會分區圖,洗樓式跑街逐間試食游說加盟:「人生總係要有啲轉變!」這是一個創業的故事,也是一個有勇氣走出舒適區的故事。
記者呂麗嬋
屯門老牌茶記萬芳冰室,主打懷舊蝦多士和紅荳冰,是半世紀地區名店,這天,熊建均到來叩門,幸運遇上第二代接手的年輕話事人:「食客可透過自己嘅手機落單,即時喺呢部iPad度顯示,全自動化,唔怕落錯單或者無人手聽電話……」類似的示範,每天重覆n次。由班房走進大街小巷,早說得滾瓜爛熟。「我哋對準街坊小店,老人家不少,用手機落單好方便,但要花多少少時間解釋,等佢哋慢慢接受」他說。
智能手機普反,外賣宅送apps就如雨後春筍,由過江龍到本地薑,熊建均和拍檔開發的「oopsie」,卻是罕有以「外賣自取」為主打的港產手機應用程式。他直言一盤生意,無心插柳,源自他和太太的生活日常:「我哋係典型無飯夫妻,學校喺港島,住得遠,好多時坐車時用手機叫定外賣,一落車就衝去拎」。現代人,返工為搵食,放工都是,遇上電話打不通,或明明叫A餐卻出錯B餐,他就會好沮喪。
「同朋友傾開,原來大家都有類似經驗」。想幫襯小店,堂食沒位坐,外賣不想門口等,電話卻打不通,結果只剩流水作業的連鎖快餐。唔想咁樣可以點樣?讀商科出身的他,認定這是「被忽略了的市場」:「尤其一個人食,更加唔會為咗一個飯盒,專登叫外賣宅送俾服務費」。如何搵食,遂由朋友之間的吹水閒聊,成為聚會的必然話題。席間有IT人,細節愈傾愈仔細,而令他下定決心創業的,是優質街坊小店「旋起旋滅」的生活經驗。
「未開發呢個app前,做過簡單市場調查,了解啲食肆嘅需要同接受程度,舉例你問咗一百間,佢哋答你願意試用,但幾個月後你再去,超過一半已執咗或者準備執」。他說:「係咪間舖頭啲嘢唔好食所以執笠?我作為食客答你肯定唔係,而係大環境殺咗佢哋:加租、嗰舖愈搬愈細,堂食無空間,送外賣又無人手」。中年創業、位於屯門河傍街的鮮魚湯老闆鄧先生,便是典型例子。「我哋都係小本生意,老婆做埋收銀,人手唔夠,午飯時間多人,電話響叫外賣,都無人得閒聽電話落單」。
河傍街一小段路已有5間食肆,競爭激烈,鄧說之前以頂讓方式,接手長沙灣美食廣場一小檔,但未及一年,業主就要求加租3成。「無得做,唯有走,我哋住屯門,就喺附近搵舖位,至少慳啲交通費」。家庭式作業全民皆兵,要生存不容易。「我哋呢啲小店根本無人理,難得有後生仔話俾埋部機我哋試用,無咩成本,有人幫我搞埋教埋我哋點用,梗係好」。馬不停蹄,趁下午落場才有時間和記者傾上兩句的鄧說。
現時坊間已有不少宅送外賣apps,多設最低消費及送餐費,在熊建均眼中,「外賣自取」是另一個市場。「頭50間最難,你同啲舖頭介紹,人哋話幾好喎,一問你有幾多間加盟,你話其實未有或者只有幾間,當堂企喺度」。萬事起頭難,下載區議會分區圖,由一條街、一個小區開始,經過多月洗街式游說,現時已有逾百間街坊小店加盟,包括銀杏館及正宗上海生煎王;也有連鎖店表示有興趣加入。
只是,全港逾2萬食肆,戰線廣濶,由零開始不容易,熊建均直言生活穩定,祼辭創業成本高昂,但他慶幸仍有勇氣走出去。「原來三十歲,真係一個關,好在太太好了解我,知我唔做將來一定會後悔」。在英國讀中學時已熱衷參加商科比賽,熊建均的企業家精神,大抵一早入了血。「以前教書,成日鼓勵學生勇敢追夢,如果講完,好多嘢自己其實都唔敢做,咁又有咩意思?」他反問。
在城大讀人力資源管理二年級的Mandy,是熊建均的學生,小妮子直言佩服老師創業的勇氣,就算畢了業,亦主動要求加入,希望出一份力。「以前帶我哋出外比賽,佢永遠係最肉緊嗰個,一齊練到午夜,佢明明已經返到屋企,但都仲會收到佢嘅WhatsApp同email」。由昔日的老師到今日的老闆,角色轉變,但小妮子說老師的熱誠,從未改變。「佢教我哋做咩都好,一定要全力以赴」。離開了,仍繼續身教。大抵,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才是真正的教室呢。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