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消失的檔案》北美巡映遇親歷者導演:再走訪掘出沉重記憶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09日 04:35
2017年11月09日 04: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今年是香港「六七暴動」50年,當年犧牲的51條人命,隨着檔案流失,差一點就掉進歷史黑洞內。新聞工作者羅恩惠花了4年多時間,製作成紀錄片《消失的檔案》,近月在北美巡迴放映。擔任導演的羅恩惠指,巡迴期間在加拿大遇到不少當年經歷暴動的人,下一次會再回來會帶上攝製隊與他們訪談,希望可以與海外華人再次連結,將這些記憶好好保存下去。
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
香港「六七暴動」是指1967年5月由新蒲崗塑膠花廠工潮引發起一連串暴力行為,當時社會上極左派與港英政府對立,跟隨文革思想,又自製「菠蘿」(炸彈)炸警局及政府大樓,事件中有51人死亡。雖然經歷半年紀,但在政府檔案中,當年事件僅存21秒記載,導演羅恩惠花了4年多時間,翻查大量舊報紙、英國解密檔案;她又親身走訪當年的左派領導、炸彈隊成員、工會領袖和愛國學生等親身參與者,訪問到前警務人員、新聞處高官、記者、以及多位目擊者、受害者親述經歷,整理成119分鐘的紀錄片,自3月在香港放映。雖然沒有在商業院線上線,但導演自行組織在社區巡迴放映,至今已經超過200場,近月更走訪北美,11月來到洛杉磯,《蘋果》於南加大放映會後專訪羅恩惠。
羅恩惠曾經在溫哥華生活,所以北美巡迴其中一站就是到溫哥華。她表示,該場放映會可以容納1,000人,但一票難求,因為當年1967年的移民大多都是去了溫哥華,所以很多老人家希望重拾當年的事,搭車又搭船山長水遠都要去買票,亦早早到場等睇。另外亦有很多香港移民為了放映到處宣傳奔走,有很多感人的場面是她製片時無法預料。
放映會中羅恩惠遇到很多經歷者,「在溫哥華、卡爾加里、多倫多比較多經歷者,他們很激動,這些記憶本身已經放在櫃桶底,大家不會鍾意想起這麼沉重傷痛的事,再拎出來時很震憾。」有一位老人家表示,親眼見到一名英藉警官在他面前被炸斷手腳而死,當年他只有14歲;另一位女士住在清華街,當年發生爆炸時她2個孩子在樓下,她即刻衝下去,見到一個爸爸抱著手腳被炸斷的孩子。
她覺得在海外仍然有好多有重要的經歷者,所以遇到就一個個再約訪,將他們的記憶重新整理記錄下來。她坦言,當中的挑戰很大,因為不少經歷者已經年紀很大,令她很焦急。她也因此會再走訪多一次,這次會帶上攝影隊,抓緊時間將經歷者記憶記下來。「我們做的工作僅僅記錄下來,但記憶本身的分量原來多過我們做的時候承載的。」
近日香港教育局明言,不會將「六七暴動」列入歷史科課程內,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翠華更指,不會將「雞毛蒜皮」事件放進課綱。羅恩惠對此覺得感傷,政府竟然覺得下一代不需要了解這些事。她強調要鑑古知今,不要讓香港走回頭,香港已經承受不到這些極左派的盲目風潮。
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主任杜克雷(Clayton Dube)認為,香港1967年發生的暴動相當重要,不只反映當時少數香港人的情況,更反映當時社會,暴動中恐怖分子無對象地濫殺無辜平民,時至今日這些事情仍在發生,《消失的檔案》正正將當年的資料及人物仔細梳理訪問,令人更了解六七暴動背景、發展及後續。
有香港移民知道《消失的檔案》北美巡迴,亦專程到南加大觀看。其中觀眾Stewart表示對於香港歷史很有興趣,以前都有看過六七暴動相關的資料,對於香港近期不會將事件放入教科書課程內,他認為,「無論暴動的原因是甚麼,都是歷史的一部份,好的歷史及不好的歷史都應該要記錄,不是當權者說不要就不要,當這件事沒發生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