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商「CEPA城」淪賭城假貨城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0日 06:35
2017年05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在經歷SARS之後,2003年6月29日,時任總理溫家寶訪港並簽署CEPA協議,被視為香港回歸周年大禮。根據協議,內地對374個稅種的港產商品實施零關稅,隨後各種CEPA概念城率先在珠三角地區湧現,其中位於廣州北京路、號稱「內地CEPA第一城」的香港零關稅商場(香港城)吸引許多港人北上開業,首期逾百檔位瞬間租罄,風頭一時無兩,據說每日客流量超過10萬。隨後在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東莞等地也分別出現了CEPA城。


「零關稅」招徠 港人北上創業

但好景不長,開業僅一年,廣州香港城即傳出有商戶涉賣假貨、租賃糾紛等負面消息,生意一落千丈,大批港人檔主寧願放棄押金也要提前解約撤離。2009年底香港城易手,由廣州地鐵總公司接手管理,內地首家CEPA城壽終正寢。


東莞「香港城」70天倒閉

廣州的CEPA城「苦撐」多年已算幸運,東莞首家CEPA城開張僅70天就告倒閉;深圳華強北路CEPA港澳購物城,也由售賣港貨轉而經營電子、通訊產品;惠州的CEPA港澳城更一度變成「賭城」,放着逾40台賭博機供玩家下注。外省的CEPA城也面臨同樣命運,重慶CEPA香港城早已變身成餐飲城;2006年繼杭州的港澳購物中心結業後,開張僅1年的長三角首家CEPA城「上海港澳購物中心」也被迫歇業,重新裝修後,定位是社區購物中心,為周邊居民提供方便。現在很多仍然生存的「CEPA城」,也早就名不副實變成假冒名牌商城了。


斥抓錯商機:應輸出服務非零售

有分析指CEPA城失敗是因為香港製造業衰落,工廠轉移,商品少成本高,欠競爭力。不過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認為,很多人利用CEPA商機,都是着眼零售業,實際上CEPA政策的意義在於內地對香港開放服務業。香港在物流、貿易、金融等領域的中介服務業非常發達,其經營模式導入內地還不明顯。


有港人仍對當時內地遍地開花的CEPA城盛况記憶猶新,銅鑼灣一家商場地庫經營韓國服飾的billygaga,聽聞深圳有商城就要落成,有意北上開舖。他在「香港討論區」說起自己的打算時,豈料引來一片罵聲,有人說當年CEPA簽署後,很多「港燦」前仆後繼北上創業,但全部都折戟而返。還有人貼文供billygaga參考,題為《「CEPA香港城」在內地受冷落原因何在》,可見當年CEPA城的挫敗,至今很多港人不能釋懷。


經營精品文具生意的麥小姐說,她也聽說過CEPA城,但是當年並沒有想要到內地開舖,「我當時生意不錯,能賺到錢。而且到上面開舖是件很麻煩的事,我聽說要有幾年的開舖經驗,還要到工業貿易署去填一份表格,到了內地還有很多申請程序。」麥小姐說其實煩也不要緊,主要是當時根本不知道能不能賺到錢,「我對內地營商環境不熟悉,邊有膽量去?」現在麥小姐雖然經常北上進貨,但卻無開舖之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