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粵港新舊協議重疊 專家籲整合 歷來規劃成效不彰 「宜居灣區」夭折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0日 06:35
2017年05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珠三角地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經濟引擎,在逾30年的發展之後,再由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注入新動力。過往曾出現多個合作項目或惠港政策,它們彼此重疊,更有部分淪「曇花一現」,令大灣區規劃的未來亦成疑。有專家認為,過去行之有效的協議都不會改變,有關方面會審視整合現有政策,找出好的東西,在大灣區規劃中運用得更好。


粵港澳大灣區「9+2」的概念很易令人聯想起2003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提出的「泛珠三角區域」概念,同樣是9+2的形式,不過不是現在灣區的9個珠三角城市加港澳,而是9個省、自治區加港澳,覆蓋整個中國南部。還有2011年提出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也和現在的粵港澳大灣區十分相像,所不同的是除了香港澳門外,只包納廣州、深圳、東莞及中山4個城市。這就引起外界質疑粵港澳大灣區又是新瓶裝舊酒、重新包裝。不過,在香港利豐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張家敏看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認為內地的做法往往是「問題導向」,當出現問題時,就會找辦法解決;在大灣區這個熱門議題上,也要先提出問題,才去想辦法解決,這與當年鄧小平說「摸着石頭過河」是一樣道理。


「廣東城市勢頭勁 未必照顧港利益」

「在我看來,香港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要考慮幾個問題,一是廣東個別城市的發展勢頭很強勁,深圳的GDP就快超過香港,廣州製造業也很強勁,對比之下,香港的重要性可能就降低了。第二是珠三角每個城市都以尋找最大幸福感為己任,個個都希望改善生活,發展包括金融、專業服務、高增值的製造業、創科等,當城市與城市之間走向同一個目標時,就會產生激烈競爭。這時人家未必要照顧香港的利益。」


張家敏認為這也無可厚非,中國城市的發展就是靠競爭,「如大家都差不多體量,就不會遷就你,而是各做各的」,他續稱,「第三是珠三角交通連接蓬勃,東岸發展成熟,連接西岸的港珠澳大橋將完工,給香港的機會是走向珠三角西部的發展,可以推動向西發展,甚至走向東南亞。」


「泛珠」每年論壇形同空談

故此,張家敏認為香港融入大灣區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既符合香港的利益,提升香港競爭力,為港企和港人找到出路。但回頭看看過往一些合作項目,卻成效不顯,像「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雖推出多年,仍未成規模;每年舉行的論壇也形同空談。而「環珠江口宜居灣區」計劃,在2011年1月14日由3地政府同時宣布,香港還設立一個月公眾諮詢;2014年1月24日又展開第二階段公眾參與,並舉行公眾論壇,現在仍然無聲無息。


稱舊基礎去蕪存菁 看好大灣區

對此,張家敏認為很多惠港政策或合作不會因為大灣區而互相抵消,「很多政策在促進粵港合作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最明顯是CEPA和自由行,使香港在最困難的時刻對未來有所憧憬。」雖說發改委的方案還未出台,但他覺得大灣區方案只會在以往協議的基礎上做得更好,「我相信過去行之有效的協議,能幫到香港和廣東的發展,都不會改變。有關方面會審視過往的政策和合作項目,進行整合,找出好的東西,在大灣區規劃中運用得更好。」


事實上1997年回歸以來,內地和香港推出了許多合作項目(見表),2003年6月29日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提出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加強合作;隨後各地湧現許多CEPA城,標榜港貨零關稅,但熱鬧過後卻走向衰敗。張家敏稱粵港澳大灣區是另一回事,而且「CEPA城與CEPA沒有必然直接的關係,那只是借意搞地產」。


【系列完】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