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許楨:從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 看「中等強國」解困之道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09日 06:35
2017年05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最近數周及未來數月,將成為罕見的環球選舉期;而正在進行地方或中央層級選舉者,俱為國際政經學上的「中等強國」(middle powers)。如西歐的英、法、德,則為典型例子。而日本與南韓,也隨着國力此消彼長,前者由「準大國」萎縮成「中等強國」,而後者也透過技術、產業革命,晉身成新的「中等強國」。


英國法國走上命運分叉口?

從西歐三強到近鄰南韓,近期舉行的總統、國會選舉,不止影響到相關國家、國民的命運,也反映環球政經、安全格局的變化。而在眼前,港人普遍關心、較為熟悉的英、法同步選舉,又會否預示西歐兩個典型「中等強國」,已走上命運的分叉口?


「超級大國」古已有之,從古羅馬、強秦到蒙古帝國及其繼承者沙俄,起碼存在、發展了2000年。有意思的是,在此期間,卻有無數的「中等強國」此起彼伏。早在16世紀,當時最具國際視野和文化深度的意大利人,就有外交家兼詩人喬萬尼.博泰羅,關注「中等強國」的存在。及至冷戰之末,保羅.甘迺迪在1987年推出了《大國的興衰》,在博氏的基礎之上,完善了「中等強國」的定義與分析。


所謂「中等強國」,是指人口、領土、資源遜色於「大洲級強國」的中型政經實體,大多是單一民族,或以某民族為核心的主權國。其「權勢」(power)大多集中在地區層面,對外交、長距貿易、環球安全的決定性,雖遠未如大國,卻每每能夠依仗「地理位置優勢-戰略目標節制」——即實力與企圖心之間的微妙平衡,而成為全球格局多極化的支柱。


「中等強國」之下是地區的無序

以此為基礎,在環球政經、安全體系當中,「中等強國」如德國、日本、澳洲、土耳其、伊朗、泰國等,不止得以填補「大洲級強國」投射網之中的漏洞,甚或在關鍵時候,透過「支點-槓桿原理」,來制約、牽動、抵消強國的戰略決策和部署。然而,上述觀察和理論,在進入「後冷戰」時代,卻受到現實的嚴峻挑戰。


以全球化為背景,在「中等強國」之上,「大洲級強國」進一步膨脹成跨洲霸主;除俄、日衰落之外,美、中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科技、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逐步拋離英、法、德。「中等強國」之下,卻是地區的無序,無政府運動、極端武裝橫行。


從冷戰結束之初的南斯拉夫內戰,到近年的烏東戰事、中東戰事,在教派衝突、種族衝突、領土紛爭等亂局之下,英、法等典型「中等強國」,卻愈發顯得無力。在東亞,面對日本重新軍事化、朝鮮核試、美軍部署薩德、中國下令禁韓,首爾同樣是四面楚歌,欲自救而不能。


英國地理位置獨特,既孤懸海外,又與富裕的法國西北岸一線之隔;在海洋視角下,英倫三島處於歐洲西、北兩海之間。由於歐洲地形狹長,東西闊、南北窄,英國經地中海抵近非洲、遠征亞洲,亦屬不遠;如欲橫渡大西洋登上美洲,英國又是最便捷的歐洲海島國家。綜合而言,英國要政經發展、社會安穩、文明進步,既離不開歐陸,又自成一格,得以透過海路經營橫跨美、非、亞的全球體系。


然而,自拿破崙戰爭、兩次大戰,以及緊隨其後的半世紀「冷戰-反殖獨立戰爭」以來,英國殖民體系崩塌,倫敦陷入「親美?親歐?親英聯邦?」三選一的無盡輪迴當中。法蘭西殖民帝國也在此期間瓦解。然而,思考自普魯士戰爭以來,法國遠比英國慘痛得多的戰爭代價,加之殖民時代結束後,法國流播海外的合法權益又難望英倫項背。上述客觀條件,就使到高傲的法國人,更主動而堅定地與宿敵德國一笑泯恩仇,推動歐洲的整合。


歐洲整合 跳出宿命

無論從國家安全,還是經貿競爭力的角度考慮,歐洲,特別是「德-法」的整合,都是為了跳出「中等強國」的宿命——與大洲級、跨洲強國爭奪生存、發展空間,以及文化話語權、道德制高點。在面對烏東及克里米亞戰事時,德國總理默克爾盡最大努力言和,卻始終左右不了普京兵戎相見,或奧巴馬在波蘭等地增兵、演習,向克里姆林宮示威。


面對敘利亞、北非亂局,社會經濟至為發達的德、法、北歐諸國,受害最深,卻也無力與掌握要害的土耳其等國討價還價。最終,還得靠美國主導的北約,來促請作為北約核心成員的土耳其合作。相比起法國左、右兩翼——社會黨、共和黨在留歐問題上的進退失據,極左、極右的梅朗雄、馬林勒龐分別以階級及種族立場,排拒移民、難民。在多名參選人當中,只有馬克龍主張抱擁歐盟。就此而言,馬克龍以超過三分之二的選票當選,亦等同法國選民展示留歐的決心。


即便如此,馬克龍千萬計的選票,並不必然化成其執政坦途。在內政上,國會及內閣的組成殊為關鍵。2002年的修憲,縮短了總統的任期。巧合地,致使馬克龍就任數周內,就舉行國民議會577席悉數改選。總統、國會選期趨近,有助降低兩次選舉之間的民意落差,讓總統施政、總理組閣的方向都更為清晰、一致。


長遠而言,保守派,特別是前總理、是次大選代表共和黨的菲永,在國會之內的分量或不下於新任總統馬克龍。而溫和右派本就是制約極左、極右的有效力量,馬克龍理應向菲永伸出橄欖枝。


爭取默克爾支持 強化歐盟向心力

對外,由於德國執政基督教民主聯盟,擊敗社會民主黨取得州郡選舉勝利,現任總理默克爾應可憑藉即將舉行的國會改選,鞏固親歐派在德國的地位。未來,外交歷練尤其不足的馬克龍,或可盡量爭取在對外事務,尤其是中東、對俄工作之中,得到默克爾的支持與協作。此舉既符合馬克龍政府以及法國的利益,也間接強化了歐盟的向心力、領導力。只要「巴黎-柏林」深化經濟合作,鞏固政治互信,無論英國脫歐的進程與最終方案如何,都不會動搖歐盟的根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

[許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