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上班日的午後,走在摩羅街,時間彷彿也變慢了,安靜得有種假日的錯覺。
短短的小街最多就兩公里長,由街頭踮起腳,幾乎就可以望到街尾,卻有近三十間舊物店,除了地舖,還有鐵皮排檔,可是遊客不多。
有人走到檔前,店員也是慢悠悠的招呼客人。
三十年前,這條街熱鬧許多,比起PoHo的文青風格,更似是鴨寮街的巿井熱鬧。
「這裏以前兩旁都是地攤,除了恐龍,你想得出的東西都有得賣,甚至用剩半瓶的蠔油都見過。」莊慶輝(輝哥)是「資深」街坊,八十年代開始收藏舊玩具、舊表等,常到這裏尋寶,逛着逛着竟由買家變成店主,玩具店一開十年,見證摩羅街的轉變。
上環摩羅上街又稱「摩羅街」——咦,「摩羅下街」呢?原來連着上街的樂古道就是下街,只是政府拆樓擴路,變成了可供行車的樂古道。「摩羅街」(Lascar Row)的名字早於十九世紀已出現,Lascar即印度水手,不少印度人在這兒擺地攤賣二手東西,因華人稱印度人為「摩羅差」,故名。「摩羅差」帶貶義,早前曾有議員促政府改名,地政總署回覆稱「摩羅」源自古代對中東來華的伊斯蘭商旅「Morramen」,或中世紀從北非攻佔歐洲西南部的北非人「Mouro」的譯音,並無褒貶之意。輝哥說,摩羅街還叫「Cat Street(貓街)」,因當年這裏有「老鼠貨」(賊贓)賣,來尋寶的買家就像貓兒覓食。
吸引編劇來尋寶
輝哥在一九八八年初次踏足摩羅街時,賣的東西包羅萬有,八十年代電視劇《儂本多情》中主角商天娥用的風扇,就是已故掌故家(亦是該劇編劇)吳昊特意在這裏找的道具。「以前是雜架攤,什麼都有。好多是人們搬屋不要的東西,像多士爐、電話。人們會維修再轉賣到內地、越南,不過現在不會了,內地生產的款式也有許多。現在多是賣工藝品,因為貨源較穩定嘛。」不過,輝哥說,因這裏靠近半山豪宅,「住的人用的都是較高質素的東西,較容易收購到好東西,像相機、水晶等」。
消失的地攤
那麼,地攤是怎麼消失的?雖然擺地攤的未必人人識貨,但賣的舊物有時也有古董,間接與古董店爭生意,而地攤也擋着地舖的門面,故政府在古董店的投訴下,十多年前禁止小販擺地攤。「自從沒了地攤,這裏靜了許多,雖然仍有許多店舖做古董生意,但不少已轉了手,有的店主覺得做不住,與其守在這裏,不如收租。而且香港的旅遊景點愈來愈多,摩羅街可能相對沒那麼吸引。」
近年附近普慶坊、磅巷、太平山街一帶被稱為PoHo,有不少café、年輕人開的小店進駐,摩羅街最少也有三間咖啡店。跟着輝哥逛摩羅街,每隔幾步就有人跟他打招呼。他笑說,早於開店前,已因逛街跟各店混熟。「以前來逛街是好開心的,由街頭行到街尾總有東西買到,現在卻沒有了尋寶的感覺。」他笑言,若重新有地攤就好。「但如果我是老闆要交租,我都會反感,有沒有方法,可以互相遷就?」記者笑說他考慮周詳,「我是見到這裏的人好融洽,才會這麼想」。
香港人玩香港玩具
在六七十年代,經濟仍未起飛,普羅大眾玩的,通常是香港或內地製造的玩具。儘管當時在百貨公司已買到日本、歐美的玩具,但動輒要數十元,而當時普羅巿民一家月入通常只有約一百元,「買了會好有罪惡感,所以玩具要賣得好便宜才有銷路,入手的都是基層。」輝哥說。因此每件僅售一、兩毛的香港玩具,便成為當時主流,此外還有鐵皮玩具。「鐵皮車玩爛了,我們也不捨得丟,因為(回力)玩具車通常以摩擦力驅動,裏面有齒輪,我們會把裏面的齒輪拆出來,當成陀螺,會想好多方法來玩。」
他說,日本的玩具是以卡通片主導,像卡通人物的玩具,香港的玩具卻是什麼都有。隨手由店裏拿出來的玩具,由巴士、電車,到嬰兒玩具、洋娃娃,花多眼亂。翻查資料,六七十年代也是香港輕工業發展之時,塑膠工廠除了生產膠花、器皿,亦生產玩具,而鐵罐廠也會兼造鐵皮玩具,不少玩具都是取材自生活,如公共交通工具、娃娃,大家熟悉的塑膠小黃鴨等。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短短的小街最多就兩公里長,由街頭踮起腳,幾乎就可以望到街尾,卻有近三十間舊物店,除了地舖,還有鐵皮排檔,可是遊客不多。
有人走到檔前,店員也是慢悠悠的招呼客人。
三十年前,這條街熱鬧許多,比起PoHo的文青風格,更似是鴨寮街的巿井熱鬧。
「這裏以前兩旁都是地攤,除了恐龍,你想得出的東西都有得賣,甚至用剩半瓶的蠔油都見過。」莊慶輝(輝哥)是「資深」街坊,八十年代開始收藏舊玩具、舊表等,常到這裏尋寶,逛着逛着竟由買家變成店主,玩具店一開十年,見證摩羅街的轉變。
上環摩羅上街又稱「摩羅街」——咦,「摩羅下街」呢?原來連着上街的樂古道就是下街,只是政府拆樓擴路,變成了可供行車的樂古道。「摩羅街」(Lascar Row)的名字早於十九世紀已出現,Lascar即印度水手,不少印度人在這兒擺地攤賣二手東西,因華人稱印度人為「摩羅差」,故名。「摩羅差」帶貶義,早前曾有議員促政府改名,地政總署回覆稱「摩羅」源自古代對中東來華的伊斯蘭商旅「Morramen」,或中世紀從北非攻佔歐洲西南部的北非人「Mouro」的譯音,並無褒貶之意。輝哥說,摩羅街還叫「Cat Street(貓街)」,因當年這裏有「老鼠貨」(賊贓)賣,來尋寶的買家就像貓兒覓食。
吸引編劇來尋寶
輝哥在一九八八年初次踏足摩羅街時,賣的東西包羅萬有,八十年代電視劇《儂本多情》中主角商天娥用的風扇,就是已故掌故家(亦是該劇編劇)吳昊特意在這裏找的道具。「以前是雜架攤,什麼都有。好多是人們搬屋不要的東西,像多士爐、電話。人們會維修再轉賣到內地、越南,不過現在不會了,內地生產的款式也有許多。現在多是賣工藝品,因為貨源較穩定嘛。」不過,輝哥說,因這裏靠近半山豪宅,「住的人用的都是較高質素的東西,較容易收購到好東西,像相機、水晶等」。
消失的地攤
那麼,地攤是怎麼消失的?雖然擺地攤的未必人人識貨,但賣的舊物有時也有古董,間接與古董店爭生意,而地攤也擋着地舖的門面,故政府在古董店的投訴下,十多年前禁止小販擺地攤。「自從沒了地攤,這裏靜了許多,雖然仍有許多店舖做古董生意,但不少已轉了手,有的店主覺得做不住,與其守在這裏,不如收租。而且香港的旅遊景點愈來愈多,摩羅街可能相對沒那麼吸引。」
近年附近普慶坊、磅巷、太平山街一帶被稱為PoHo,有不少café、年輕人開的小店進駐,摩羅街最少也有三間咖啡店。跟着輝哥逛摩羅街,每隔幾步就有人跟他打招呼。他笑說,早於開店前,已因逛街跟各店混熟。「以前來逛街是好開心的,由街頭行到街尾總有東西買到,現在卻沒有了尋寶的感覺。」他笑言,若重新有地攤就好。「但如果我是老闆要交租,我都會反感,有沒有方法,可以互相遷就?」記者笑說他考慮周詳,「我是見到這裏的人好融洽,才會這麼想」。
香港人玩香港玩具
在六七十年代,經濟仍未起飛,普羅大眾玩的,通常是香港或內地製造的玩具。儘管當時在百貨公司已買到日本、歐美的玩具,但動輒要數十元,而當時普羅巿民一家月入通常只有約一百元,「買了會好有罪惡感,所以玩具要賣得好便宜才有銷路,入手的都是基層。」輝哥說。因此每件僅售一、兩毛的香港玩具,便成為當時主流,此外還有鐵皮玩具。「鐵皮車玩爛了,我們也不捨得丟,因為(回力)玩具車通常以摩擦力驅動,裏面有齒輪,我們會把裏面的齒輪拆出來,當成陀螺,會想好多方法來玩。」
他說,日本的玩具是以卡通片主導,像卡通人物的玩具,香港的玩具卻是什麼都有。隨手由店裏拿出來的玩具,由巴士、電車,到嬰兒玩具、洋娃娃,花多眼亂。翻查資料,六七十年代也是香港輕工業發展之時,塑膠工廠除了生產膠花、器皿,亦生產玩具,而鐵罐廠也會兼造鐵皮玩具,不少玩具都是取材自生活,如公共交通工具、娃娃,大家熟悉的塑膠小黃鴨等。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