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1967年5月,香港左派陣營在內地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影響下發起反英鬥爭,演變成暴動,激進分子發動炸彈襲擊,直至12月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表示應當停止炸彈浪潮,暴動才告終。這場暴動給香港留下的烙印,事隔50年仍未磨滅。過去數年,香港社會抗爭出現激進化和暴力化的情况,惹來不少討論,勾起一些港人對六七暴動的歷史記憶。六七暴動的出現,有着獨特的歷史時空,輕率地與現今香港情况相提並論,以今度古,並不恰當。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教訓可以記取。行事唯實不唯上、分清理想與空想,是港人值得銘記的教訓。
社會矛盾埋下禍根
文革開潘朵拉盒子
六七暴動是戰後香港最嚴重的動亂,港英政府、左派陣營和市民都付出了血的代價,港英政府統計,暴動中832人受傷,51人喪生,其中15人被炸彈炸死,被捕者達4498人,其中2077人定罪。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不同,不少人對六七暴動的成因經過,有着不同理解。一些左派人士認為,暴亂根源是社會矛盾和不公義,加上港英政府鐵腕鎮壓,令抗爭運動變得暴力;港英政府前官員和一些評論則認為,1966年內地爆發文革才是動亂起因,香港左派領袖擔心被批為「走資派」,有必要擺出革命姿態,於是發起「反英抗暴」。兩套說法其實互不排斥,甚至互為補足。
六七暴動既有內因,亦有外因。1960年代香港紡織及成衣等製造業發展蓬勃,惟社會基層卻存在大批飽受剝削的低薪工人。警察貪污腐敗、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缺乏廉價醫療服務,無不加深民怨,為反英反殖提供了發展土壤;至於內地文革爆發,則成為引發反英鬥爭的導火線。文革研究權威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曾表示,人們對文革的最大誤解,是以為它純粹是一場權鬥,他指出毛澤東的目的,並非僅僅去除劉少奇等「欠缺革命性」的領導人,而是「真心希望實現舉國上下鬧革命的瘋狂想法」,把壓在人民頭上的官僚機器打碎。文革浩劫禍國殃民,然而當年毛澤東的確憑着理想主義,以及年輕人自幼對他的個人崇拜,鼓動千萬人投身革命造反之列,餘波所及牽連港澳。不少參與六七暴動的年輕人,都是滿懷理想主義,希望反抗不公義的政府。
文革引發中共路線之爭,1950年代北京所提出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原則會否生變,惹來了揣測。1966年底澳門左派發難,迫使了葡萄牙政府屈服,香港一些左派人士認為,是時候發起反英鬥爭。對於當年中共是否大力支持左派「反英抗暴」,有人援引中國嚴厲譴責港英政府要為暴動負責的聲明,以及《人民日報》鼓勵港人鬥爭的社論,認為中共支持造反,不過亦有時任新華社駐港官員和暴動參與者指出,中央曾下令駐港機構和左派陣營勿將文革極左做法搬到香港,六七暴動開始後,除了口頭聲援和給予少許罷工經費外,並沒有多少實質支持。當年左派領袖發起「反英抗暴」,到底是想向文革當權派展示政治忠誠,還是真心相信反英時機已經成熟,外界難以得知,唯一肯定的是,這場鬥爭不久即陷入死胡同。左派陣營既乏外援,又遭政府大力打壓,苦無出路,部分人一廂情願以為炸彈暴力可以打開缺口,殊不知這反而導致主流社會反感,導致抗爭失敗收場,亦令整個社會付上沉重代價。
揣摩上意盲從附和
理想變空想極危險
六七暴動中,有人處事投機,揣摩上意,錯判形勢,誤信能夠得到外力強大聲援,「港英必敗、我們必勝」;有人盲從附和,上面說什麼,下面就照做;有人徒具理想熱誠卻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就是正義,必將戰勝黑暗,行事不顧後果。不同人所犯的錯誤形形色色,然而歸根究柢就是一廂情願,脫離現實,喪失獨立思考和冷靜分析的能力。社會改革需要理想和勇氣,不過當理想變成空想,勇氣變成盲動,很容易被懷有私心者利用,變得相當危險。已故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談及毛澤東的極左思想,形容文革是其極致,它的荒謬之處,在於那完全是「空想共產主義」,簡言之就是不再唯物,一味唯心,盲目相信意志可以戰勝一切。六七暴動是文革極左思潮影響下出現的鬥爭運動,同樣存在空想主義的情况,當中最明顯不過的,就是反英鬥爭初期,周恩來已多次強調對英國的鬥爭必須有理有節,也反對在香港動武,可是隨着鬥爭失利,左派鬥爭者仍執意號召群眾「拿起武器」,一廂情願地以為土製炸彈能夠撼動政權,是唯一可以打擊港英政府的方法,走上暴力不歸路。
已故中共元老陳雲強調「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意思就是切勿盲從權威、盲從理論教條,只相信事實。行事不唯上,自然不會揣摩上意,能夠獨立思考,針對現實情况作出合理判斷;分清理想與空想,自然不會自欺欺人,能夠明智根據形勢,有節有理追求目標。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社會矛盾埋下禍根
文革開潘朵拉盒子
六七暴動是戰後香港最嚴重的動亂,港英政府、左派陣營和市民都付出了血的代價,港英政府統計,暴動中832人受傷,51人喪生,其中15人被炸彈炸死,被捕者達4498人,其中2077人定罪。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不同,不少人對六七暴動的成因經過,有着不同理解。一些左派人士認為,暴亂根源是社會矛盾和不公義,加上港英政府鐵腕鎮壓,令抗爭運動變得暴力;港英政府前官員和一些評論則認為,1966年內地爆發文革才是動亂起因,香港左派領袖擔心被批為「走資派」,有必要擺出革命姿態,於是發起「反英抗暴」。兩套說法其實互不排斥,甚至互為補足。
六七暴動既有內因,亦有外因。1960年代香港紡織及成衣等製造業發展蓬勃,惟社會基層卻存在大批飽受剝削的低薪工人。警察貪污腐敗、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缺乏廉價醫療服務,無不加深民怨,為反英反殖提供了發展土壤;至於內地文革爆發,則成為引發反英鬥爭的導火線。文革研究權威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曾表示,人們對文革的最大誤解,是以為它純粹是一場權鬥,他指出毛澤東的目的,並非僅僅去除劉少奇等「欠缺革命性」的領導人,而是「真心希望實現舉國上下鬧革命的瘋狂想法」,把壓在人民頭上的官僚機器打碎。文革浩劫禍國殃民,然而當年毛澤東的確憑着理想主義,以及年輕人自幼對他的個人崇拜,鼓動千萬人投身革命造反之列,餘波所及牽連港澳。不少參與六七暴動的年輕人,都是滿懷理想主義,希望反抗不公義的政府。
文革引發中共路線之爭,1950年代北京所提出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原則會否生變,惹來了揣測。1966年底澳門左派發難,迫使了葡萄牙政府屈服,香港一些左派人士認為,是時候發起反英鬥爭。對於當年中共是否大力支持左派「反英抗暴」,有人援引中國嚴厲譴責港英政府要為暴動負責的聲明,以及《人民日報》鼓勵港人鬥爭的社論,認為中共支持造反,不過亦有時任新華社駐港官員和暴動參與者指出,中央曾下令駐港機構和左派陣營勿將文革極左做法搬到香港,六七暴動開始後,除了口頭聲援和給予少許罷工經費外,並沒有多少實質支持。當年左派領袖發起「反英抗暴」,到底是想向文革當權派展示政治忠誠,還是真心相信反英時機已經成熟,外界難以得知,唯一肯定的是,這場鬥爭不久即陷入死胡同。左派陣營既乏外援,又遭政府大力打壓,苦無出路,部分人一廂情願以為炸彈暴力可以打開缺口,殊不知這反而導致主流社會反感,導致抗爭失敗收場,亦令整個社會付上沉重代價。
揣摩上意盲從附和
理想變空想極危險
六七暴動中,有人處事投機,揣摩上意,錯判形勢,誤信能夠得到外力強大聲援,「港英必敗、我們必勝」;有人盲從附和,上面說什麼,下面就照做;有人徒具理想熱誠卻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就是正義,必將戰勝黑暗,行事不顧後果。不同人所犯的錯誤形形色色,然而歸根究柢就是一廂情願,脫離現實,喪失獨立思考和冷靜分析的能力。社會改革需要理想和勇氣,不過當理想變成空想,勇氣變成盲動,很容易被懷有私心者利用,變得相當危險。已故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談及毛澤東的極左思想,形容文革是其極致,它的荒謬之處,在於那完全是「空想共產主義」,簡言之就是不再唯物,一味唯心,盲目相信意志可以戰勝一切。六七暴動是文革極左思潮影響下出現的鬥爭運動,同樣存在空想主義的情况,當中最明顯不過的,就是反英鬥爭初期,周恩來已多次強調對英國的鬥爭必須有理有節,也反對在香港動武,可是隨着鬥爭失利,左派鬥爭者仍執意號召群眾「拿起武器」,一廂情願地以為土製炸彈能夠撼動政權,是唯一可以打擊港英政府的方法,走上暴力不歸路。
已故中共元老陳雲強調「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意思就是切勿盲從權威、盲從理論教條,只相信事實。行事不唯上,自然不會揣摩上意,能夠獨立思考,針對現實情况作出合理判斷;分清理想與空想,自然不會自欺欺人,能夠明智根據形勢,有節有理追求目標。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