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土耳其裔不止為現代土耳其的主要民族,也遍佈於中亞一帶;後者有好一些是因歷史上這一帶各式人種遷徙而形成的血緣上的土耳其裔,但更多的可能還是接受了土耳其語種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當地土著。再加上以前提到的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大量到歐洲當客工的土耳其人,這些無形中就成為了土耳其橫越歐亞大陸的「軟實力」。
但大家也不應因此而把土耳其看成如日本或韓國般基本上幾乎可說是單一種族的國家。現代的土耳其,其社會組成其實與以前的鄂圖曼帝國相似,可說是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以前的土耳其裏,甚至還有許多主要信奉天主教的阿美尼亞裔人(Armenians,土耳其人多為穆斯林),應該是先祖多年以前從鄰國阿美尼亞散居過來,與其他種族相安無事地一起生活。但在土耳其共和革命前後的混亂日子裏,這些世居土耳其阿美尼亞裔的命運就有了徹底的改變。從阿美尼亞以至同樣也散居世界各地的阿裔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土籍阿裔人是被種族滅絕式地屠殺;從土耳其官方以至民間的角度來看,這些阿裔人當年至多只是被請離了土耳其。多年以來在各大國際論壇上,尤其是有討論到種族歧視或種族滅絕課題的,土耳其的代表與其他一些來自西方或阿美尼亞的代表常會為那一段事件的「屬性」爭論不休。
而土耳其另一主要「少數」民族是主要散居在該國東部各地庫爾德族人(Kurds)。數百年前的庫爾德族,可是很了不起的,據說統率包括土耳其軍隊威脅歐洲的好幾名西征領袖,就是庫爾德族出身的。我想就好像千年前統率希臘軍隊東征叱咤一時的亞歷山大大帝,嚴格上來說也不是希臘裔人而是馬其頓人(Macedonian,今日的馬其頓也算自成一國了,雖然希臘最北邊鄰近她的省份也稱馬其頓)。今日的庫爾德族人散居於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等,與世上許多其他有強大自尊的民族一樣,也希望得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民族國家。但問題當然也是在現代地緣政治現實下,要好幾個鄰近的國家都割讓出部分土地來「成全」庫爾德人的「建國大業」,可說是比登天還難。所以,也算驍勇善戰的庫爾德人,在彼等所散居的各國多多少少都組成武裝力量來「打游擊」。而這些國家對於鎮壓庫爾德人的強硬態度也不遑多讓。伊拉克以前的獨裁者薩達姆就曾使用過化學毒氣來滅絕庫爾德人的村莊(當然彼等在「民主化」後的當下伊拉克也算在政治上佔有一定的地位,與其他種族輪流當伊拉克的政治領袖)。在目前戰火蹂躪的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力量也是一支重要的既反政府又反伊斯蘭國(IS)的重要勢力,有時參與敘利亞局勢的列強真正打起陸面戰時也不自己真正出手,而是在背後支持庫爾德軍出動掃蕩。
至於在土耳其,庫爾德人在上世紀中葉受到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意識形態浪潮的影響,也組成了一支所謂「庫爾德工人黨」的軍事與政治力量,有時與政府軍打游擊戰,有時也搞些恐怖襲擊(近年來收斂了些),有時也化身參與政治或社會活動。土耳其官方多年來把此工人黨定位為恐怖組織(在當年彼等大搞恐怖活動時也不無道理,國際上則把工人黨看成是恐怖組織或自由鬥士的國度皆有,而國際社會就這方面的態度也不時改變),雖然有好幾度的不避嫌地與彼等談判,但結果幾乎都無功而返。近年來中東形勢,尤其是有庫爾德人散居的好幾個國家的形勢都愈趨複雜與嚴峻,再加上土耳其本身的政治與社會上的各式挑戰,所以工人黨與土耳其當局之間的對立也未必有以前的那麼你死我活,甚至在譬如說應對敘利亞問題方面也可說有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
之前談到的到歐洲當客工的土耳其人,可想而知大多不是富裕出身。雖然在土耳其實行共和、「全盤」西化以來,社會民生皆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土耳其基本上還不算是個發達國家,頂多是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方面如不小心處理,輕者會永遠浸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國民收入一直未能突破達到與發達國家相似的水平)裏,重者甚至會嚴重倒退,到時各種社會與政治矛盾可就會再次抬頭了。
而在這方面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還是土耳其是否能繼續嚴守堅持了幾近一個世紀的政教分開的所謂世俗化政策(secularization)。須知,對於許多苟且偷生於以獨尊某一宗教為主體信仰的國度或社會的少數信仰民族來說,近代(但不一定是當代)土耳其可謂是個夢寐以求的模範國度與社會,因為之前其受(崇尚世俗化的)軍方影響極深的各級當局,不但不鼓勵甚至還會禁止宗教象徵——在尤其是公家場所——的展示。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筆下的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其燦爛的歷史與其現代西化的交錯運作,可真羨煞他人啊。在很大程度上,近代土耳其大聲地告訴世人,私人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經濟的運作是可以並駕齊驅而不相互干擾的。
但現實當然也是伊斯坦堡之外的土耳其還是經濟相對滯後的。所以,就如在其他面臨相似經濟難題的國度或社會裏,許多人在未能改善自身的經濟狀况的大前提下當然也轉向宗教的慰藉。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土耳其也發展出一股強大的、政教合一色彩更為濃重的政治力量。起初多屆軍人政權還對彼等進行打壓,但這股力量還是如春風吹又生般地茁壯成長,在十幾年前終於贏得政權。自此,軍方的力量由主動轉為被動(譬如說在最近一次的政變企圖後面臨又一輪被文人政府下令的大清洗),而整個土耳其的宗教色彩也就更為顯著了。以前被恪守了幾十年的政教分離原則,也在有意無意間被冲淡了。這股愈趨保守宗教化的風氣,甚至也吹到歐洲的土耳其客工潮裏,所以在近日的為加強總統權力的公投裏,才會發生一些土耳其執政黨的政客要到歐洲去拉票(許多客工仍維持土耳其國籍)卻不為歐洲個別政府歡迎的外交尷尬。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胡逸山]
但大家也不應因此而把土耳其看成如日本或韓國般基本上幾乎可說是單一種族的國家。現代的土耳其,其社會組成其實與以前的鄂圖曼帝國相似,可說是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以前的土耳其裏,甚至還有許多主要信奉天主教的阿美尼亞裔人(Armenians,土耳其人多為穆斯林),應該是先祖多年以前從鄰國阿美尼亞散居過來,與其他種族相安無事地一起生活。但在土耳其共和革命前後的混亂日子裏,這些世居土耳其阿美尼亞裔的命運就有了徹底的改變。從阿美尼亞以至同樣也散居世界各地的阿裔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土籍阿裔人是被種族滅絕式地屠殺;從土耳其官方以至民間的角度來看,這些阿裔人當年至多只是被請離了土耳其。多年以來在各大國際論壇上,尤其是有討論到種族歧視或種族滅絕課題的,土耳其的代表與其他一些來自西方或阿美尼亞的代表常會為那一段事件的「屬性」爭論不休。
而土耳其另一主要「少數」民族是主要散居在該國東部各地庫爾德族人(Kurds)。數百年前的庫爾德族,可是很了不起的,據說統率包括土耳其軍隊威脅歐洲的好幾名西征領袖,就是庫爾德族出身的。我想就好像千年前統率希臘軍隊東征叱咤一時的亞歷山大大帝,嚴格上來說也不是希臘裔人而是馬其頓人(Macedonian,今日的馬其頓也算自成一國了,雖然希臘最北邊鄰近她的省份也稱馬其頓)。今日的庫爾德族人散居於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等,與世上許多其他有強大自尊的民族一樣,也希望得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民族國家。但問題當然也是在現代地緣政治現實下,要好幾個鄰近的國家都割讓出部分土地來「成全」庫爾德人的「建國大業」,可說是比登天還難。所以,也算驍勇善戰的庫爾德人,在彼等所散居的各國多多少少都組成武裝力量來「打游擊」。而這些國家對於鎮壓庫爾德人的強硬態度也不遑多讓。伊拉克以前的獨裁者薩達姆就曾使用過化學毒氣來滅絕庫爾德人的村莊(當然彼等在「民主化」後的當下伊拉克也算在政治上佔有一定的地位,與其他種族輪流當伊拉克的政治領袖)。在目前戰火蹂躪的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力量也是一支重要的既反政府又反伊斯蘭國(IS)的重要勢力,有時參與敘利亞局勢的列強真正打起陸面戰時也不自己真正出手,而是在背後支持庫爾德軍出動掃蕩。
至於在土耳其,庫爾德人在上世紀中葉受到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意識形態浪潮的影響,也組成了一支所謂「庫爾德工人黨」的軍事與政治力量,有時與政府軍打游擊戰,有時也搞些恐怖襲擊(近年來收斂了些),有時也化身參與政治或社會活動。土耳其官方多年來把此工人黨定位為恐怖組織(在當年彼等大搞恐怖活動時也不無道理,國際上則把工人黨看成是恐怖組織或自由鬥士的國度皆有,而國際社會就這方面的態度也不時改變),雖然有好幾度的不避嫌地與彼等談判,但結果幾乎都無功而返。近年來中東形勢,尤其是有庫爾德人散居的好幾個國家的形勢都愈趨複雜與嚴峻,再加上土耳其本身的政治與社會上的各式挑戰,所以工人黨與土耳其當局之間的對立也未必有以前的那麼你死我活,甚至在譬如說應對敘利亞問題方面也可說有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
之前談到的到歐洲當客工的土耳其人,可想而知大多不是富裕出身。雖然在土耳其實行共和、「全盤」西化以來,社會民生皆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土耳其基本上還不算是個發達國家,頂多是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方面如不小心處理,輕者會永遠浸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國民收入一直未能突破達到與發達國家相似的水平)裏,重者甚至會嚴重倒退,到時各種社會與政治矛盾可就會再次抬頭了。
而在這方面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還是土耳其是否能繼續嚴守堅持了幾近一個世紀的政教分開的所謂世俗化政策(secularization)。須知,對於許多苟且偷生於以獨尊某一宗教為主體信仰的國度或社會的少數信仰民族來說,近代(但不一定是當代)土耳其可謂是個夢寐以求的模範國度與社會,因為之前其受(崇尚世俗化的)軍方影響極深的各級當局,不但不鼓勵甚至還會禁止宗教象徵——在尤其是公家場所——的展示。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筆下的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其燦爛的歷史與其現代西化的交錯運作,可真羨煞他人啊。在很大程度上,近代土耳其大聲地告訴世人,私人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經濟的運作是可以並駕齊驅而不相互干擾的。
但現實當然也是伊斯坦堡之外的土耳其還是經濟相對滯後的。所以,就如在其他面臨相似經濟難題的國度或社會裏,許多人在未能改善自身的經濟狀况的大前提下當然也轉向宗教的慰藉。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土耳其也發展出一股強大的、政教合一色彩更為濃重的政治力量。起初多屆軍人政權還對彼等進行打壓,但這股力量還是如春風吹又生般地茁壯成長,在十幾年前終於贏得政權。自此,軍方的力量由主動轉為被動(譬如說在最近一次的政變企圖後面臨又一輪被文人政府下令的大清洗),而整個土耳其的宗教色彩也就更為顯著了。以前被恪守了幾十年的政教分離原則,也在有意無意間被冲淡了。這股愈趨保守宗教化的風氣,甚至也吹到歐洲的土耳其客工潮裏,所以在近日的為加強總統權力的公投裏,才會發生一些土耳其執政黨的政客要到歐洲去拉票(許多客工仍維持土耳其國籍)卻不為歐洲個別政府歡迎的外交尷尬。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胡逸山]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