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有線寬頻(1097)易主,外界個別將交易形容為「九倉(0004)成功將有線賣殼」,似乎並不適合。有線絕不是一隻殼,持續核心業務經營近四分一世紀,而且新主人同樣會接手現有業務,寬頻、電視業務全部繼續經營,定義上也談不上賣殼。當然,新主人若干日子後,會否施展財技,將有線賣出而獲利甚豐,那就天曉得了。
傳媒業是面對持續不確定性的行業:市場細、資本消耗大,套用邱達昌的說法,太有浪漫想法,就隨時輸大錢。九倉對經營有線業務曾經有過浪漫,上世紀90年代初,原本是跟其他財團合伙,幾經波折,仍然自行去馬,付出金錢,更弊是夢想換來的是退出的現實。有線中人都會清楚,九倉對有線從來慷慨,現在市場就有因有線易主對九倉的某些批評,似乎有需要還他們一個公道。
純粹賣殼 九倉可獲得更多
在商言商也好、為進一步交棒順利、或其他某些原因,九倉選擇離場。其實,賣盤不成,大可以乾脆結業、關閉電視業務,僅保留寬頻業務然後當殼股賣掉,九倉可能還有錢可袋。觀乎現在,為令有線有新資金,股權被大幅攤薄後,並隨即實物分派予九倉股東,更甚是當中還包括將4億元貸款中的3億資本化,有線的所謂10億新資金,數字上九倉貢獻了三成,九倉在上市公司層面,退出有線似乎毫無金錢利益進帳。我信吳天海自3月以來的連日奔波,周旋於九倉大股東與潛在入主財團之間,為的是他對有線的一份感情、一手湊大的公司可以獲得第二次機會,員工保得住飯碗,業務可獲延續。現有有線上下員工要感激的不是永升,而是吳天海。
吳天海為「親生仔」連月奔波
有線新聞是有線近年的唯一賣點,管理層說得好,既然是強項,也是公司品牌及價值所在,新買家幹什麼要破壞它。的確,新聞自由、編輯自主可貴,但說來空泛,專業人士絕對具備專業判斷,最怕是日後部分中高層新領導故作醒目,去刻意以為迎合大老闆所愛。
近期,外界將重點全數聚焦於有線裁員。坦白說,有線有的是精英,但亦有很多投閒置散的員工,大重組,精簡、以及提升效率是無可避免要做,否則的話,3年後如果仍然輸錢,有線同樣會面對今日的熄機危機。
交易不通過 各方皆輸家
鄭家純、邱達昌在商場身經百戰,經驗老練,走去搞一盤極其量是微利的生意,純粹揣測的話,背後當然是獲指派了一個大Assignment。獲指派,某程度上是獲信任,有線新主人其實有可趁之機,展示本港媒體的可信性、及可靠的一面,及在最大支援與最自由空間下,示範被指為紅色資本的氣量,但願我不是太過天真吧。
評論批評今次有線交易不利小股東,大比例、大折讓供股、或要被大幅攤薄云云,多不勝數。但調轉問,反對交易,就形同持有一間主要業務行將終止的空殼,一間背負8億負債而損失最少10億收入的公司,哪一邊有更大值博或翻身空間?
條款不是盡善盡美,做人做事,求的是win-win 雙贏與多贏,尤其這也絕非糾纏或作無謂節外生枝的時候。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傳媒業是面對持續不確定性的行業:市場細、資本消耗大,套用邱達昌的說法,太有浪漫想法,就隨時輸大錢。九倉對經營有線業務曾經有過浪漫,上世紀90年代初,原本是跟其他財團合伙,幾經波折,仍然自行去馬,付出金錢,更弊是夢想換來的是退出的現實。有線中人都會清楚,九倉對有線從來慷慨,現在市場就有因有線易主對九倉的某些批評,似乎有需要還他們一個公道。
純粹賣殼 九倉可獲得更多
在商言商也好、為進一步交棒順利、或其他某些原因,九倉選擇離場。其實,賣盤不成,大可以乾脆結業、關閉電視業務,僅保留寬頻業務然後當殼股賣掉,九倉可能還有錢可袋。觀乎現在,為令有線有新資金,股權被大幅攤薄後,並隨即實物分派予九倉股東,更甚是當中還包括將4億元貸款中的3億資本化,有線的所謂10億新資金,數字上九倉貢獻了三成,九倉在上市公司層面,退出有線似乎毫無金錢利益進帳。我信吳天海自3月以來的連日奔波,周旋於九倉大股東與潛在入主財團之間,為的是他對有線的一份感情、一手湊大的公司可以獲得第二次機會,員工保得住飯碗,業務可獲延續。現有有線上下員工要感激的不是永升,而是吳天海。
吳天海為「親生仔」連月奔波
有線新聞是有線近年的唯一賣點,管理層說得好,既然是強項,也是公司品牌及價值所在,新買家幹什麼要破壞它。的確,新聞自由、編輯自主可貴,但說來空泛,專業人士絕對具備專業判斷,最怕是日後部分中高層新領導故作醒目,去刻意以為迎合大老闆所愛。
近期,外界將重點全數聚焦於有線裁員。坦白說,有線有的是精英,但亦有很多投閒置散的員工,大重組,精簡、以及提升效率是無可避免要做,否則的話,3年後如果仍然輸錢,有線同樣會面對今日的熄機危機。
交易不通過 各方皆輸家
鄭家純、邱達昌在商場身經百戰,經驗老練,走去搞一盤極其量是微利的生意,純粹揣測的話,背後當然是獲指派了一個大Assignment。獲指派,某程度上是獲信任,有線新主人其實有可趁之機,展示本港媒體的可信性、及可靠的一面,及在最大支援與最自由空間下,示範被指為紅色資本的氣量,但願我不是太過天真吧。
評論批評今次有線交易不利小股東,大比例、大折讓供股、或要被大幅攤薄云云,多不勝數。但調轉問,反對交易,就形同持有一間主要業務行將終止的空殼,一間背負8億負債而損失最少10億收入的公司,哪一邊有更大值博或翻身空間?
條款不是盡善盡美,做人做事,求的是win-win 雙贏與多贏,尤其這也絕非糾纏或作無謂節外生枝的時候。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