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早前互聯網經濟峰會上,講者不約而同關注香港金融創新「停滯不前」,鄰近地區正急起直追,此消彼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堪虞,紛紛敦促政府多撥資源,迎頭趕上。回歸前,香港金融業向來自力更生,創新科技更曾傲視同儕;回歸後的十多二十年間,政府積極介入,適得其反,且落後形勢,值得大眾反省。設立金融發展局,卻投閒置散,從未發揮所長出謀獻策推動創新科技。正如電視劇《成吉思汗》主題曲《問誰領風騷》有云:談笑造時勢,問誰領風騷。
與新世代談起「易通財」,想當然是私人貸款或財務公司,其實是銀行自動櫃員機鼻祖ETC(Electronic Teller Cashier)之中文商標。上世紀70年代推出,每人每天限提款一次200元,不受時空限制,革新銀行服務,改變生活習慣,已是劃時代突破。1980年代新款櫃員機功能全面提升,是基本服務不可或缺,中小銀行更組成「銀聯通寶」(Jetco)聯網,互惠互利。自動櫃員機稱便,有賴1960年代銀行電腦化,提升服務效率,順勢推出自動轉帳(auto pay)發薪繳費等多方配套。
當年銀行自力更生,毋須公共資源,成績斐然有目共睹,端賴公會領導有方、同業齊心協力。至關鍵者是科技運用得當,充分發揮所長,主動出擊。早期電腦擅長集體數據處理,銀行即時聯線操作。科技進步千里,今天櫃員機及網上銀行等自助服務普及,擴展時空,「客戶不出門,可理天下財」已非夢想。
銀行業不打無把握之仗
香港是世界都會國際金融中心,銀行若跟不上時代步伐,有遭市場淘汰之險。不過服務創新科技開發機會成本高,業界向來謹慎從事,表面似落後形勢,實情不打無把握之仗,免浪費人力物力。而且銀行不乏上市者,須向大小股東負責,不能邊學邊做邊改進,若再三壯士斷臂止血離場,實難以交代。
若說最昂貴創新科技實驗,非電子錢包「萬達幣」(Mondex)莫屬,採用晶片儲值卡,經英國實地測試,效果理想始面世。其構思大膽創新,可儲值多種貨幣,本地消費外地公幹旅遊皆宜,理論上更勝現鈔及旅行支票。1990年代匯豐銀行引入香港,限於本地使用,率先接納者有專線小巴、政府康樂文化設施等。儲值卡聯繫銀行帳戶,可在數百部自動櫃員機轉帳增值,配套完備方便。其競爭對手是「八達通」(Octopus),由地下鐵路牽頭以取代磁帶儲值車票,並擴展至專利大巴及港鐵站商店購物,可在港鐵站增值,同樣方便。
短兵相接後,「八達通」佔盡上風,「萬達幣」曇花一現,不出數年退出市場。為何挾雷霆萬鈞之勢,過江龍竟不敵地頭蟲?關鍵是技術優勝劣敗,「八達通」針對交通購物實務而設計,採用「近場無線識別」(RFID)科技感應過帳,較「萬達幣」插卡過帳更快更準。百駿競走達者為先,是市場規律,乃萬世不移大道理。
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和2008年金融海嘯,均曾衝擊香港金融與科技創新,小投資者更是損失慘重,其中的重點則是歸咎政府監管不力,銀行與金融體系亦失信天下,三敗皆傷。連串事件改寫了金融創新之路,銀行猶有餘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創新步步為營。政府惶恐再失,科技事事審批,有如開發新藥,非經臨牀實驗證明安全可靠,不可推出市面,窒礙創新。面對困局,政府不拆牆鬆綁卻介入推動,可是官僚始終與市場脫節,又欠實務經驗,對成本效益一知半解,所謂「創新」大多東施效顰,乏善足陳,往往官熱民冷,甚至淪為雞肋。
何必盲目追求尖端科技?
以政府主導之電子支票為例。假若時光倒流10年,應不乏捧場,為何銀行毫不熱中?實情是電子錢包方興未艾,傳統支票電子化換湯不換藥,欠成本效益,非生意之道。事實證明銀行洞察市情,10年後電子錢包百花齊放,時移世易,電子支票生不逢時,每天收發微不足道,回本無期,早應止蝕離場。其他實例還有安老按揭(reverse mortgage),反應冷淡卻變陣救亡,保險證券等財產也可「典當」,已荒腔走板。
有人以為走在科技前沿即是創新,而忽略成本效益始是真章。早前峰會上,講者多番引用「八達通」為例,批評香港金融創新科技停滯,其實以偏概全。應用科技離不開成本效益,殺雞焉需用牛刀?近年信用卡推廣小額免簽過帳,明顯與「八達通」較量,爭奪市場,反映生意之道在乎因時制宜。若用得其所,低檔科技低成本也可起革命,做到高效率高效益,何必盲目追求尖端科技?
近年內地電子錢包盛行,用智能手機操作,表面上金融科技領先,現實恰恰相反。內地金融業遠不及香港發達,銀行服務限制多,支票收發限於企業,民眾日常交收使用現金。此外內地通訊落後,固網電話從未普及,近年急起直追,跳級升至流動通訊,方解決樽頸掣肘,幾乎人手一機,革新日常生活習慣。電子貨幣錢包應運而生,填補銀行服務真空。各有前因莫羨人,明乎此道理,香港當真落後於人?
近年網上錢包興起,有人甚至以為可取代銀行交收,其實一知半解。網上錢包附屬銀行帳戶,可以互通,有如「更新版萬達幣」,也類似「在岸」與「離岸」貨幣。政府早年有遠見,納「八達通」入銀行法例監管,因為現實是經營整存零付銀行業務,萬變也不離其宗。如今改變初衷,認為電子錢包是另類業務,另立新法監管,變相降低入門門檻,期望促進競爭,帶動創新科技,乃一廂情願。新來者大多是境外購物網站之聯繫結算帳戶,外地外幣交收,香港牌照可有可無,而且網上錢包與銀行往來帳戶無異,敢問對提高創新科技有何功用?此外銀行可自由經營電子錢包整存零付,毋須申領新牌,不過回歸以來無人步匯豐後塵。直至最近匯豐捲土重來,與同業不謀而合轉攻網上轉帳而非支付,回應市場大氣候,敢問監管改制是進步還是退步?
「國進民退」是當下形勢寫照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市場千變萬化,創新科技也如是。回歸前,銀行自力更生,百花齊放成績斐然,造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回歸後——尤其近年來——政府反客為主,卻舉步維艱停滯不前,箇中玄機是心態有別。銀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創新科技未經反覆驗證、成本效益未經詳盡評審,絕不輕率推出市場。官僚不做無功祿的事,只要推陳出新便建功,成本效益是其次,反應不佳也非戰之罪。近日推出所謂「沙盆實驗場」表裏不一,變相賦予官僚否決權,障礙重重焉得進步?內地術語「國進民退」,是當下金融創新科技形勢寫照。回歸以來舉步維艱,非不能也,實難為也。敢問誰領風騷?誰攬乾坤?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陸觀豪是退休銀行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鄭宏泰、陸觀豪]
與新世代談起「易通財」,想當然是私人貸款或財務公司,其實是銀行自動櫃員機鼻祖ETC(Electronic Teller Cashier)之中文商標。上世紀70年代推出,每人每天限提款一次200元,不受時空限制,革新銀行服務,改變生活習慣,已是劃時代突破。1980年代新款櫃員機功能全面提升,是基本服務不可或缺,中小銀行更組成「銀聯通寶」(Jetco)聯網,互惠互利。自動櫃員機稱便,有賴1960年代銀行電腦化,提升服務效率,順勢推出自動轉帳(auto pay)發薪繳費等多方配套。
當年銀行自力更生,毋須公共資源,成績斐然有目共睹,端賴公會領導有方、同業齊心協力。至關鍵者是科技運用得當,充分發揮所長,主動出擊。早期電腦擅長集體數據處理,銀行即時聯線操作。科技進步千里,今天櫃員機及網上銀行等自助服務普及,擴展時空,「客戶不出門,可理天下財」已非夢想。
銀行業不打無把握之仗
香港是世界都會國際金融中心,銀行若跟不上時代步伐,有遭市場淘汰之險。不過服務創新科技開發機會成本高,業界向來謹慎從事,表面似落後形勢,實情不打無把握之仗,免浪費人力物力。而且銀行不乏上市者,須向大小股東負責,不能邊學邊做邊改進,若再三壯士斷臂止血離場,實難以交代。
若說最昂貴創新科技實驗,非電子錢包「萬達幣」(Mondex)莫屬,採用晶片儲值卡,經英國實地測試,效果理想始面世。其構思大膽創新,可儲值多種貨幣,本地消費外地公幹旅遊皆宜,理論上更勝現鈔及旅行支票。1990年代匯豐銀行引入香港,限於本地使用,率先接納者有專線小巴、政府康樂文化設施等。儲值卡聯繫銀行帳戶,可在數百部自動櫃員機轉帳增值,配套完備方便。其競爭對手是「八達通」(Octopus),由地下鐵路牽頭以取代磁帶儲值車票,並擴展至專利大巴及港鐵站商店購物,可在港鐵站增值,同樣方便。
短兵相接後,「八達通」佔盡上風,「萬達幣」曇花一現,不出數年退出市場。為何挾雷霆萬鈞之勢,過江龍竟不敵地頭蟲?關鍵是技術優勝劣敗,「八達通」針對交通購物實務而設計,採用「近場無線識別」(RFID)科技感應過帳,較「萬達幣」插卡過帳更快更準。百駿競走達者為先,是市場規律,乃萬世不移大道理。
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和2008年金融海嘯,均曾衝擊香港金融與科技創新,小投資者更是損失慘重,其中的重點則是歸咎政府監管不力,銀行與金融體系亦失信天下,三敗皆傷。連串事件改寫了金融創新之路,銀行猶有餘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創新步步為營。政府惶恐再失,科技事事審批,有如開發新藥,非經臨牀實驗證明安全可靠,不可推出市面,窒礙創新。面對困局,政府不拆牆鬆綁卻介入推動,可是官僚始終與市場脫節,又欠實務經驗,對成本效益一知半解,所謂「創新」大多東施效顰,乏善足陳,往往官熱民冷,甚至淪為雞肋。
何必盲目追求尖端科技?
以政府主導之電子支票為例。假若時光倒流10年,應不乏捧場,為何銀行毫不熱中?實情是電子錢包方興未艾,傳統支票電子化換湯不換藥,欠成本效益,非生意之道。事實證明銀行洞察市情,10年後電子錢包百花齊放,時移世易,電子支票生不逢時,每天收發微不足道,回本無期,早應止蝕離場。其他實例還有安老按揭(reverse mortgage),反應冷淡卻變陣救亡,保險證券等財產也可「典當」,已荒腔走板。
有人以為走在科技前沿即是創新,而忽略成本效益始是真章。早前峰會上,講者多番引用「八達通」為例,批評香港金融創新科技停滯,其實以偏概全。應用科技離不開成本效益,殺雞焉需用牛刀?近年信用卡推廣小額免簽過帳,明顯與「八達通」較量,爭奪市場,反映生意之道在乎因時制宜。若用得其所,低檔科技低成本也可起革命,做到高效率高效益,何必盲目追求尖端科技?
近年內地電子錢包盛行,用智能手機操作,表面上金融科技領先,現實恰恰相反。內地金融業遠不及香港發達,銀行服務限制多,支票收發限於企業,民眾日常交收使用現金。此外內地通訊落後,固網電話從未普及,近年急起直追,跳級升至流動通訊,方解決樽頸掣肘,幾乎人手一機,革新日常生活習慣。電子貨幣錢包應運而生,填補銀行服務真空。各有前因莫羨人,明乎此道理,香港當真落後於人?
近年網上錢包興起,有人甚至以為可取代銀行交收,其實一知半解。網上錢包附屬銀行帳戶,可以互通,有如「更新版萬達幣」,也類似「在岸」與「離岸」貨幣。政府早年有遠見,納「八達通」入銀行法例監管,因為現實是經營整存零付銀行業務,萬變也不離其宗。如今改變初衷,認為電子錢包是另類業務,另立新法監管,變相降低入門門檻,期望促進競爭,帶動創新科技,乃一廂情願。新來者大多是境外購物網站之聯繫結算帳戶,外地外幣交收,香港牌照可有可無,而且網上錢包與銀行往來帳戶無異,敢問對提高創新科技有何功用?此外銀行可自由經營電子錢包整存零付,毋須申領新牌,不過回歸以來無人步匯豐後塵。直至最近匯豐捲土重來,與同業不謀而合轉攻網上轉帳而非支付,回應市場大氣候,敢問監管改制是進步還是退步?
「國進民退」是當下形勢寫照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市場千變萬化,創新科技也如是。回歸前,銀行自力更生,百花齊放成績斐然,造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回歸後——尤其近年來——政府反客為主,卻舉步維艱停滯不前,箇中玄機是心態有別。銀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創新科技未經反覆驗證、成本效益未經詳盡評審,絕不輕率推出市場。官僚不做無功祿的事,只要推陳出新便建功,成本效益是其次,反應不佳也非戰之罪。近日推出所謂「沙盆實驗場」表裏不一,變相賦予官僚否決權,障礙重重焉得進步?內地術語「國進民退」,是當下金融創新科技形勢寫照。回歸以來舉步維艱,非不能也,實難為也。敢問誰領風騷?誰攬乾坤?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陸觀豪是退休銀行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鄭宏泰、陸觀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