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根據台北總統府網站,蔡英文在2017年4月27日上午接受路透社專訪,針對台美關係、兩岸關係及國防軍購等議題,回應該媒體提問。其中有關台美關係和國防軍購的問題的回答,確實引發外界關注。
顯示出一種特別趨向
理論上,台灣想與美國建立任何的聯結,或是關係的發展,都會引發中國大陸的不快或敏感聯想。不過這次路透社的報道內容,卻顯示出另一種的特別趨向,是過去較少看到的——那就是蔡英文似乎刻意把「台美關係」與「中美關係」區隔出來,企圖去迴避台灣過去一直樂於津道的「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格局。這到底意味着她想的是什麼樣的走向?是戰略層次,或只是策略的思考?這應該是「習特會」之後第一個需要來探討的問題。也許北京更需關注的,是當蔡英文已有自信,認為美國對台灣問題的處理,將不會再掛上中國的因素而獨自思考?或是說,在「習特會」所達成「共管分歧」共識,只是形式上說說而已?
因此,蔡英文在訪問中堅持認為,台灣跟美國之間長久關係的建構、基礎以及共享價值,不止是特朗普政府,歷任的美國政府都有一致的政策,就是支持台灣自我防衛力量,支持台灣民主、人權、自由的發展,這兩項一直是台灣和美國關係中最核心的項目。但是蔡英文也不得不承認:歷屆的美國政府因為情勢關係,是會有不同的優先順序,只是政策主軸一直還在這兩項上面。
正因為有這樣的自信,蔡英文才會說,這幾個月以來,他們「感受到特朗普政府對於台灣事務上面展現了一些積極性」,同時他們也「接受到一些正面的信息」。蔡英文甚至說:「在這個新的政府之下,會有些不同的可能性出現。」而這個「可能性」,包括了蔡英文有機會能以電話跟美國的總統選舉當選人直接對話。而且也不排除在重要的時刻、在關鍵的事情上面,台灣能夠有機會跟美國政府有更直接的溝通,也不排除她本人有機會跟特朗普本人能夠再通電話。
特朗普「打臉」蔡英文 粉碎過度期待
但是蔡英文的自信之際,卻忽略了兩個重要事實:一是她與特朗普通話之時,後者尚只是美國總統選舉當選人,還沒走進「廚房」,所以「廚房」那股難忍的熱還沒能完全體會;另外,在「習特會」之後,至少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特朗普以一個講求利益的商人嗅覺,已經更懂得如何權衡得失。
因此,當特朗普被問是否有意跟蔡英文能夠再通電話後,這名美國總統竟然在第一時間就「輕蔑拒絕」(spurn)來回應路透社的詢問。原因十分簡單,就是他不願在北京協助遏制北韓之際,再去增加習近平的困擾。這個「打臉蔡英文」的動作,無異是馬上粉碎了台灣更多單方面對美國過度的期待。
那麼,這是否也包括了對台灣軍售的影響?其實,在路透社的訪問稿裏,是可以看出蔡英文算是很務實地看待這個問題。像她就說過:「雖然美國的政府,尤其是國防部長跟國務卿等等重要的部長都已經到位,但是在處理實際問題層面的這一些官員還沒有到位,所以現在的討論要進入到很實質進行的階段,其實還有一段距離。」
而且,蔡英文也說出美國對台軍售另外一層的深刻意義,那就是台灣跟美方談的不止是軍購的問題,還有軍事跟防禦策略的問題。雙方在這個地區的戰略,在哪一些層面上台灣可以做一定的整合、台灣自我防衛的需求跟美方在這個地區戰略的看法,是要經常的討論跟溝通,才能讓彼此有一定程度可以做整合。而在這個原則之下,台灣才會進一步地去討論到「具體需要的武器跟設備是哪一些,再之後就會到軍購這個層次」。不過,即使探討深刻,蔡有提及台灣「國防自主的能力」,也提到F-35戰機的購買,表示自主跟依賴都有不足之處:要提升「國防自主」,就表示目前「自主」尚有不足之處;要購F-35戰機,也表示目前美國軍售台灣質量也不足,才會提及依賴(美國)也有不足之數。
特朗普圓滑立場似更傷蔡英文自信
中國大陸不是個重大因素?蔡英文說,她看到特朗普總統支持「一個中國」,但她仍強調還沒有看到有一個很確定的改變的方向。其實,北京對台軍售問題雖然一直持反對的主場,但特朗普的圓滑立場似乎更傷蔡英文的自信。在對台軍售問題上,特朗普竟然說:他沒被告知此事,他得想想,他也得先和他的幕僚討論。這樣的商人性格,台灣還需釐清誰是敵人?
作者是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邵宗海]
顯示出一種特別趨向
理論上,台灣想與美國建立任何的聯結,或是關係的發展,都會引發中國大陸的不快或敏感聯想。不過這次路透社的報道內容,卻顯示出另一種的特別趨向,是過去較少看到的——那就是蔡英文似乎刻意把「台美關係」與「中美關係」區隔出來,企圖去迴避台灣過去一直樂於津道的「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格局。這到底意味着她想的是什麼樣的走向?是戰略層次,或只是策略的思考?這應該是「習特會」之後第一個需要來探討的問題。也許北京更需關注的,是當蔡英文已有自信,認為美國對台灣問題的處理,將不會再掛上中國的因素而獨自思考?或是說,在「習特會」所達成「共管分歧」共識,只是形式上說說而已?
因此,蔡英文在訪問中堅持認為,台灣跟美國之間長久關係的建構、基礎以及共享價值,不止是特朗普政府,歷任的美國政府都有一致的政策,就是支持台灣自我防衛力量,支持台灣民主、人權、自由的發展,這兩項一直是台灣和美國關係中最核心的項目。但是蔡英文也不得不承認:歷屆的美國政府因為情勢關係,是會有不同的優先順序,只是政策主軸一直還在這兩項上面。
正因為有這樣的自信,蔡英文才會說,這幾個月以來,他們「感受到特朗普政府對於台灣事務上面展現了一些積極性」,同時他們也「接受到一些正面的信息」。蔡英文甚至說:「在這個新的政府之下,會有些不同的可能性出現。」而這個「可能性」,包括了蔡英文有機會能以電話跟美國的總統選舉當選人直接對話。而且也不排除在重要的時刻、在關鍵的事情上面,台灣能夠有機會跟美國政府有更直接的溝通,也不排除她本人有機會跟特朗普本人能夠再通電話。
特朗普「打臉」蔡英文 粉碎過度期待
但是蔡英文的自信之際,卻忽略了兩個重要事實:一是她與特朗普通話之時,後者尚只是美國總統選舉當選人,還沒走進「廚房」,所以「廚房」那股難忍的熱還沒能完全體會;另外,在「習特會」之後,至少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特朗普以一個講求利益的商人嗅覺,已經更懂得如何權衡得失。
因此,當特朗普被問是否有意跟蔡英文能夠再通電話後,這名美國總統竟然在第一時間就「輕蔑拒絕」(spurn)來回應路透社的詢問。原因十分簡單,就是他不願在北京協助遏制北韓之際,再去增加習近平的困擾。這個「打臉蔡英文」的動作,無異是馬上粉碎了台灣更多單方面對美國過度的期待。
那麼,這是否也包括了對台灣軍售的影響?其實,在路透社的訪問稿裏,是可以看出蔡英文算是很務實地看待這個問題。像她就說過:「雖然美國的政府,尤其是國防部長跟國務卿等等重要的部長都已經到位,但是在處理實際問題層面的這一些官員還沒有到位,所以現在的討論要進入到很實質進行的階段,其實還有一段距離。」
而且,蔡英文也說出美國對台軍售另外一層的深刻意義,那就是台灣跟美方談的不止是軍購的問題,還有軍事跟防禦策略的問題。雙方在這個地區的戰略,在哪一些層面上台灣可以做一定的整合、台灣自我防衛的需求跟美方在這個地區戰略的看法,是要經常的討論跟溝通,才能讓彼此有一定程度可以做整合。而在這個原則之下,台灣才會進一步地去討論到「具體需要的武器跟設備是哪一些,再之後就會到軍購這個層次」。不過,即使探討深刻,蔡有提及台灣「國防自主的能力」,也提到F-35戰機的購買,表示自主跟依賴都有不足之處:要提升「國防自主」,就表示目前「自主」尚有不足之處;要購F-35戰機,也表示目前美國軍售台灣質量也不足,才會提及依賴(美國)也有不足之數。
特朗普圓滑立場似更傷蔡英文自信
中國大陸不是個重大因素?蔡英文說,她看到特朗普總統支持「一個中國」,但她仍強調還沒有看到有一個很確定的改變的方向。其實,北京對台軍售問題雖然一直持反對的主場,但特朗普的圓滑立場似乎更傷蔡英文的自信。在對台軍售問題上,特朗普竟然說:他沒被告知此事,他得想想,他也得先和他的幕僚討論。這樣的商人性格,台灣還需釐清誰是敵人?
作者是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邵宗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