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宋小莊﹕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夢的窗口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8日 06:35
2017年04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梁振英率領香港考察團到粵港澳大灣區考察3日。他總結行程時表示,本屆政府將於兩三周內形成初步看法,5月底向國家發改委提交對大灣區的初步意見。如等下一屆政府再跟進,可能太遲。但不管怎樣,這都是本屆和下一屆政府的重要施政之一,是兩屆政府交接不能迴避的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不是突然形成的。早在八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商人胡應湘就提出過港珠澳大橋的設想,廣州中山大學就有以穗港澳為中心建立經濟地理網絡的研究,深圳經濟特區更是積極的開拓者。經過30多年共同努力,借助相對優勢的交通網絡和樞紐,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交通便利、人才較多、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該區域基礎設施四通八達,加上處在改革開放前沿,人流、物流、車流、資金流的流動比其他地方有優勢,促進了經濟發展。


珠三角要考慮未來30年發展問題

珠三角經濟帶現已基本形成,成為中國最早形成的經濟帶,有便捷、有效、適當的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相關產業「騰籠換鳥」工作也已基本完成,要考慮未來30年持續發展問題。但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才算定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在2009年,大珠三角城鎮群發展規劃研究已經提出,並分階段付諸實施。到2011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已經提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到2016年粵省政府的工作報告也已提出「開展珠三角城市升級行動,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但在國家層面上說,今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是第一次。


「大灣區」的名稱是舶來品,目前世界上已經形成的大灣區主要有美國紐約大灣區、三藩市大灣區以及日本東京大灣區,但與對「都會經濟帶」的研究已超過半個世紀相比,對大灣區的研究還剛剛開始。目前比較確定的是,世界上大灣區的產業較為先進,經濟增長超逾本國平均經濟增長很多,人才較為集中,生活較為優質。大灣區不但需要經濟上的發展,還要有自然形成的海灣條件,可以形成宜居城市,形成優質生活圈。如果經濟不發展,就無法具備大灣區的物質條件;如果不能吸引人才,就不能成就人才優勢;如果缺乏必要的海灣,就難以形成大灣區的自然條件。


「太陽之下無新事」,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借鑑先進,後發先至」的結果。經濟帶,是外國先有的,但中國後來者跟上;灣區也是外國先有的,中國也必將後來者跟上。翻開中國地圖,不難發現中國東部和南部的海岸線具有不亞於紐約灣、三藩市灣和東京灣的優勢,有形成灣區的自然條件。從上至下,較有名氣者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膠州灣、海州灣、杭州灣、興化灣、珠江口、雷州灣、欽州灣等。從中國海灣的地理情况來看,比東京灣好。東京灣內的海水與灣外的海水交換是不對稱的,容易形成紅潮;中國的海灣基本上沒有這個問題。


然而,在中國十數個可能形成大灣區的海灣中,在短期內可以形成大灣區的並不多,目前應當只有兩個:珠三角經濟帶和長三角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帶處在珠江口海灣的邊緣和腹地,雖無海灣之名,但有海灣之實,且有瀕臨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優勢。該海灣沿岸及其縱深處,有11個城市的支撐,包括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珠海、佛山、肇慶、江門、中山、東莞、惠州。其中廣州、深圳、香港可以列入世界大都會之列,香港和澳門又是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這是內地其他可能形成的大灣區所無法媲美的。30年後,粵港澳大灣區很可能就是「中國夢」的窗口。


粵港澳大灣區有先行優勢

長三角經濟帶迴旋餘地比粵港澳大灣區更大,但要與杭州灣的灣區相結合,才能形成。從規模來看,將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許會被長三角和杭州灣區所形成的「滬杭甬大灣區」所超越,該灣區包括上海、杭州、寧波、蘇州、舟山、無錫、嘉興、紹興、南通等城市,還可以包含南京、鎮江、揚州、湖州等城市,腹地更為廣闊。但其形成,可能要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稍晚。京津環渤經濟帶也有可能形成大灣區。雄安建城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至偉者,在雄安新城建成後,「環渤大灣區」才有可能提到議事日程上;如太早形成,可能給作為首都的北京帶來太多的功能上的負擔。在一國之內,不同地區之間形成差別性、輔助性的發展,將會形成發展的動力,而不是阻力。粵港澳大灣區確有先行的優勢。


港府宣傳教育上有不足

應當指出,「大灣區」或「灣區」是過去香港市民所不常見的名詞,與內地政府相比較,特區政府在宣傳上、在教育上有所不足。這是需要特區政府將有關政策轉化為「通識」教育的,成為「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體制」、「中國文化」的現身說法。筆者翻閱過香港的通識教材,似乎就沒有出現過「經濟帶」和「大灣區」等與城市經濟發展有關的名詞。在知識培育和獨立思考兩個方面,前者遠比後者重要,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的發揮。沒有前者的基礎,後者就流於淺薄、胡鬧、害人、害己。《論語.為政》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對兩者利弊的最佳比較。「罔」就是糊塗、疑惑,但假以時日總有一天明白;「殆」則是危險失敗,走向滅亡。英國培根(Francis Bacon)也說「知識就是力量」,掌握知識就有用武之處;但「獨立思考」一旦誤入歧途,就會萬劫不復。法治、公義、道德、抗命都是法理學上的重要問題,如無相當學識的教師講解分析,就容易培養出反社會人格出來。在香港特區構成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青年是香港未來的希望,希望港府予以必要的重視。這才能符合香港《基本法》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之目的。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宋小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