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看見政府高層帶領商界精英,周遊粵省多個城市,為大灣區規劃敲鑼打鼓。這樣政商精英熱、市民反應冷、泛民聲音啞的態勢,殊非大灣區規劃之福。
香港素來都是靠「食四方飯」起家。無論與誰合作,只要有助香港未來發展,港人就有理由關心及支持,大灣區發展也不例外。
建制派媒體日吹夜捧聲稱大灣區發展成為城中熱話云云。但大灣區暫時只有概念。正如早前電台節目中有主持問到有關發展與普通市民有何關係時,政府也只能說「公司業務做得愈大,份工愈穩陣,可能年底派的花紅比較多」。原因很簡單:現在的規劃仍是停留在上層操作層面之中,市民不覺得與自己有關。
為何市民暫仍「無感」?一來這個構思雖有多年,但主要還是早前總理工作報告才正式推動,社會曝光度不足;二來,商界精英汲取了上次「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的「教訓」,對大灣區規劃相對謹慎。8年前綱要推出時,全港上層官商大力推動,但雷聲大雨點小,而省市領導層各有盤算步調不一,加上人事更替,導致有些政策後勁不繼。現在北京又再搞大灣區這類大規劃大合作項目,擔心又再步此後塵。有港商代表更輕輕提出,擔心大灣規劃是粵省借香港去北京拿政策好處。當然,後來他亦修正說法,認為暫時看不到有此操作。但是,8年前一場「大龍鳳」,香港得益不算太多(可能與上屆政府沒有大力催逼鄰近省市積極推動「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有關),8年後的今日,在「一帶一路」向前跑未回氣之時,又要為大灣區規劃擔旗向前衝,最怕港人只是為鄰省領導加官晉爵,自己得益不多,重蹈8年前覆轍。
三來,像這些由北京主導、由上而下的大型規劃項目,過往幾屆政府的做法,予人是收「柯打」做事,民間無say,而沒有做好香港政府常用的與民共議之規劃諮詢方式,即是先拋出幾個方案,前後諮詢立法會及區議會,又搞聚焦小組及公眾參與會議,與各區代表民間機構共同規劃,再得出較大的規劃共識,然後拍板推動。
在上次的「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以至「一帶一路」,香港政府往往只與商界傾好,頂層推動,上「熱」下冷,市民「無感」,而且部分市民更擔心鄰近省市是否藉此「規劃香港」,掏空港商資金及本地人才,強行「融合」,容易增加香港與鄰近省市的不信任,草草收場。
不應任由官商壟斷規劃權
最後,就是經常聲稱有55%選民支持的泛民,素來不願意參與這類大戰略大規劃的討論,令民間缺乏進一步的思考及討論。華南發展,有利香港,泛民不應任由官商壟斷規劃權。所以泛民就要提出「民間大灣區規劃」,主動提出方案,甚至超越官方,由下而上推動討論,例如是否可討論粵省開放電網讓港資參與,共同推動無核及可持續能源,做到無核家園?大灣區人人得益,不是好事嗎?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王慧麟]
香港素來都是靠「食四方飯」起家。無論與誰合作,只要有助香港未來發展,港人就有理由關心及支持,大灣區發展也不例外。
建制派媒體日吹夜捧聲稱大灣區發展成為城中熱話云云。但大灣區暫時只有概念。正如早前電台節目中有主持問到有關發展與普通市民有何關係時,政府也只能說「公司業務做得愈大,份工愈穩陣,可能年底派的花紅比較多」。原因很簡單:現在的規劃仍是停留在上層操作層面之中,市民不覺得與自己有關。
為何市民暫仍「無感」?一來這個構思雖有多年,但主要還是早前總理工作報告才正式推動,社會曝光度不足;二來,商界精英汲取了上次「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的「教訓」,對大灣區規劃相對謹慎。8年前綱要推出時,全港上層官商大力推動,但雷聲大雨點小,而省市領導層各有盤算步調不一,加上人事更替,導致有些政策後勁不繼。現在北京又再搞大灣區這類大規劃大合作項目,擔心又再步此後塵。有港商代表更輕輕提出,擔心大灣規劃是粵省借香港去北京拿政策好處。當然,後來他亦修正說法,認為暫時看不到有此操作。但是,8年前一場「大龍鳳」,香港得益不算太多(可能與上屆政府沒有大力催逼鄰近省市積極推動「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有關),8年後的今日,在「一帶一路」向前跑未回氣之時,又要為大灣區規劃擔旗向前衝,最怕港人只是為鄰省領導加官晉爵,自己得益不多,重蹈8年前覆轍。
三來,像這些由北京主導、由上而下的大型規劃項目,過往幾屆政府的做法,予人是收「柯打」做事,民間無say,而沒有做好香港政府常用的與民共議之規劃諮詢方式,即是先拋出幾個方案,前後諮詢立法會及區議會,又搞聚焦小組及公眾參與會議,與各區代表民間機構共同規劃,再得出較大的規劃共識,然後拍板推動。
在上次的「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以至「一帶一路」,香港政府往往只與商界傾好,頂層推動,上「熱」下冷,市民「無感」,而且部分市民更擔心鄰近省市是否藉此「規劃香港」,掏空港商資金及本地人才,強行「融合」,容易增加香港與鄰近省市的不信任,草草收場。
不應任由官商壟斷規劃權
最後,就是經常聲稱有55%選民支持的泛民,素來不願意參與這類大戰略大規劃的討論,令民間缺乏進一步的思考及討論。華南發展,有利香港,泛民不應任由官商壟斷規劃權。所以泛民就要提出「民間大灣區規劃」,主動提出方案,甚至超越官方,由下而上推動討論,例如是否可討論粵省開放電網讓港資參與,共同推動無核及可持續能源,做到無核家園?大灣區人人得益,不是好事嗎?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王慧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