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經濟向好外憂暫緩 中央密集推出改革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4日 06:35
2017年04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上周預測,根據該組織的信息和分析,中國會在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後推出大規模改革措施。但現在距離十九大召開還有半年多,北京近期已在經濟領域推出多項重大改革動作。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同時出京,分別視察南北兩個港口——廣西北海港和山東威海港,不約而同地強調「大開放」。而在此前,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關於2017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十大領域35項年度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對今年經濟體制改革做了具體部署。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年內落實給企業減稅3800億元人民幣,並允許對個人購買符合條件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保費作定額抵稅;同時,又推出《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等。
習李同倡開放國務院減稅
監管風暴加速金融去槓桿
此外,內地金融監管「去槓桿」政策密集出台,曾任中證監主席的山東省長郭樹清返京出任中銀監主席後,掀起一場「監管風暴」,中銀監在10日內發出7份文件,力度之大、頻率之密,前所罕見。
這些文件涉及防風險、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以及監管銀行的理財產品、房貸、私營業主、金融產品等問題。其中《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5號文),要求銀行業集中整治市場亂象。針對包括股權和對外投資、機構和高管、監管履職、內外勾結的違法行為、非法金融活動等十大方面亂象。風暴的矛頭也指向影子銀行業,尤其是銀行向散戶投資者和企業銷售的複雜高收益投資產品,以及市場上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放貸行為。
中保監亦發布通知,要求全面清查違規資金運用、股東虛假注資、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實等問題。與此同時,財政部上周也通報了對山東鄒城市政府違法違規舉債的問責結果。這是繼3月通報重慶市黔江區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以來,財政部公布的又一個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問題處理結果。
連串舉動,既反映中央治理市場亂象、處置金融風險的決心,亦反映中央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加快去金融槓桿步伐的良苦用心。
另一方面,國家外匯管理局發言人宣布,今年首季內地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緩解,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央行也提出,結合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高度關注匯率、利率改革等政策措施。中證監加快了上市公司的審批速度,以前的「IPO堰塞湖」僅首季就消化了163家,照此速度,有望一年內消化完積壓的IPO個案,實現即報即審。
近期內地在市場化改革的上述進取舉措,既有內因亦有外因。內因方面,經濟顯示出周期性復蘇迹象,首季經濟增長達到6.9%,創一年半以來新高,投資、消費和出口的結構都有所優化,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速加快,出口和投資增速復蘇,銀行不良貸款率企穩甚至下降,去除過剩產能亦取得重大進展,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為加快結構性改革創造了空間。
內外環境佳提供改革空間
嚴監管重改革市場風險增
舉例而言,經濟復蘇會創造較好的就業環境,為殭屍企業退場提供了條件;盈利反彈改善了企業估值,也為市場化債轉股創造了機遇;銀行資產質素趨穩,更為消化不良貸款創造有利基礎;國際收支的改善則為內地進一步開放債市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外因方面,「習特會」之後,中美展開百日貿易談判,美國宣布中國不是匯率操控國,為雙邊經貿關係消除了重大不明朗因素;人民幣匯率的調整及中國出口的整固也初見成效,世貿組織(WTO)的最新數據顯示,事隔3年後,美國取代中國,去年再度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令中方壓力大減;地緣政治方面,朝核戰爭危機暫緩。這一切,都為北京在十九大前的政治敏感期從容推出改革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不過,古語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反貪腐監管的加強,金融去槓桿的推進,勢成為今年內地貨幣和信貸收緊的主要推手。市場的邏輯就是經濟愈好,監管機構騰挪空間愈大,整治市場亂象的動力愈強。經濟形勢愈好,調控愈會加碼。正是由於內外環境俱佳,預期未來嚴監管、重改革勢頭不減。各項措施的推出,也會對市場帶來一定衝擊,正如監管當局近期的連串舉措,已牽動金融機構委託投資基金出現贖回潮,成為A股市場和內地債市近期波動的主要原因。對這一點,本港投資者不可不察。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