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四月初到波爾多試新酒,是幾日忙得唞不過氣的「刑罰」。不過,今年遇上好時年,新酒試起來比較暢快,也可算是苦樂參半了。
二○一六年肯定會成為一個傳奇,因為二○一六年的天氣極不尋常,年初大雨令人愁,六月之後乾旱使人憂,收成前下了兩場小雨,加上日夜溫差大,造就出意想不到的好酒。
即飲可口 兼具陳年潛質
今年的波爾多好酒,即果味濃郁,又柔和細緻,單寧充足卻如絲緞,入口清新典雅,卻又複雜豐厚。最精彩的更是很多酒莊各有獨特風格。
有人說這是一個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特別好的年份,但在右岸也有很多極好的酒。喜歡波爾多酒的人,試到二○一六年的新酒,應該經常眉飛色舞的。
當然,要正式品嘗到二○一六年好酒,要到二○一八年之後了。二○一六年的酒,要在木桶醞釀一年半之後才裝瓶,然後至少要在瓶中穩定半年才勉強可以飲用,較理想是起碼再等一年,讓酒能還魂——因為裝瓶和運輸,都會影響酒質。
二○一六年的好酒,是極有陳年潛質的,但現在試來都又大多數十分可口,估計即是宜早飲又宜陳年的好年份,多位莊主都把二○一六年與二○一○、二○一五年這兩個年份相提並論,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提二○○九年,他們說二○○九年的酒精度高,而且酒質更豐厚,而二○一六年則較細膩。
唯一可惜是今年試酒會取消了「蒙瓶試酒」(有人稱為盲品),由於不知自己試的是什麼酒莊的酒,單憑色香味來評酒,最為客觀公正。但是人家偏不讓你蒙瓶試,你也沒法可想。這些還未上市的酒,又不可以自己買來一批蒙瓶比試。此外,有些酒必須親自到酒莊試酒,那就更加不可能蒙瓶了。而且,愈來愈多酒莊要求記者到酒莊試酒,他們說把酒交給別人處理不放心,怕影響試酒的成績。
現在所有一級酒莊都只能到酒莊試,我對那些仍然提供樣辦酒給大會的名莊心存感激,讓我們不必逐一酒莊去試,省掉不少時間。
話說回來,有些酒莊還是必須親身去試的,和莊主、釀酒師的交流會令人獲益良多。今年在右岸的「花莊」(Chateau Lafleur),聽釀酒師介紹二○一六年的特色便解開了一些疑惑。原來年初的大雨並沒有令泥土過濕,六月尾停雨兩星期後用儀器測量土壤的含水量,原來竟然和二○一○年接近。其次,葡萄成熟理想和九月的雨沒有太大關連,反而是日夜溫差大才是主因。
花莊充滿活力,由年輕人主持,又在Fronsac地區釀酒,他們說目標是希望別的地區也弄出個像花莊的特級酒莊。這酒莊就名叫Grand Village,近年我每年試其酒,發覺每年進步都很大,價錢又大眾化,二百元一瓶,是理想的餐酒。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作者是《酒經月刊》總編輯)
文:劉致新
二○一六年肯定會成為一個傳奇,因為二○一六年的天氣極不尋常,年初大雨令人愁,六月之後乾旱使人憂,收成前下了兩場小雨,加上日夜溫差大,造就出意想不到的好酒。
即飲可口 兼具陳年潛質
今年的波爾多好酒,即果味濃郁,又柔和細緻,單寧充足卻如絲緞,入口清新典雅,卻又複雜豐厚。最精彩的更是很多酒莊各有獨特風格。
有人說這是一個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特別好的年份,但在右岸也有很多極好的酒。喜歡波爾多酒的人,試到二○一六年的新酒,應該經常眉飛色舞的。
當然,要正式品嘗到二○一六年好酒,要到二○一八年之後了。二○一六年的酒,要在木桶醞釀一年半之後才裝瓶,然後至少要在瓶中穩定半年才勉強可以飲用,較理想是起碼再等一年,讓酒能還魂——因為裝瓶和運輸,都會影響酒質。
二○一六年的好酒,是極有陳年潛質的,但現在試來都又大多數十分可口,估計即是宜早飲又宜陳年的好年份,多位莊主都把二○一六年與二○一○、二○一五年這兩個年份相提並論,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提二○○九年,他們說二○○九年的酒精度高,而且酒質更豐厚,而二○一六年則較細膩。
唯一可惜是今年試酒會取消了「蒙瓶試酒」(有人稱為盲品),由於不知自己試的是什麼酒莊的酒,單憑色香味來評酒,最為客觀公正。但是人家偏不讓你蒙瓶試,你也沒法可想。這些還未上市的酒,又不可以自己買來一批蒙瓶比試。此外,有些酒必須親自到酒莊試酒,那就更加不可能蒙瓶了。而且,愈來愈多酒莊要求記者到酒莊試酒,他們說把酒交給別人處理不放心,怕影響試酒的成績。
現在所有一級酒莊都只能到酒莊試,我對那些仍然提供樣辦酒給大會的名莊心存感激,讓我們不必逐一酒莊去試,省掉不少時間。
話說回來,有些酒莊還是必須親身去試的,和莊主、釀酒師的交流會令人獲益良多。今年在右岸的「花莊」(Chateau Lafleur),聽釀酒師介紹二○一六年的特色便解開了一些疑惑。原來年初的大雨並沒有令泥土過濕,六月尾停雨兩星期後用儀器測量土壤的含水量,原來竟然和二○一○年接近。其次,葡萄成熟理想和九月的雨沒有太大關連,反而是日夜溫差大才是主因。
花莊充滿活力,由年輕人主持,又在Fronsac地區釀酒,他們說目標是希望別的地區也弄出個像花莊的特級酒莊。這酒莊就名叫Grand Village,近年我每年試其酒,發覺每年進步都很大,價錢又大眾化,二百元一瓶,是理想的餐酒。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作者是《酒經月刊》總編輯)
文:劉致新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