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此次的受訪者劉永彬十分特別,他是少數收藏茯磚的藏家。中國的茶葉分為六大茶系: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茯磚即屬於黑茶系的茶葉。
茯磚以黑毛茶為原料,過去需要在每年夏天的三伏天,以傳統工藝使其發酵和發花並且產生冠突散囊菌,製作工序十分講究。但由於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則會使用科學的方式萃取優勢菌種,而且金花也較以前的更旺盛、更好,此製作技術至今被列為國家二級機密。
為邊疆民族補充營養
而茯磚又稱為邊銷磚,因中國大陸的規劃政策,專門供給新疆、西藏等遊牧民族。此政策的由來是因為邊疆的地理環境關係,難以種植蔬果,長期下來居民缺乏維他命和營養,因此政府以茯磚作為代替蔬果的補給品,供應給邊疆民族。邊疆民族倚靠茯磚茶中的維他命、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幫助消化。而且他們更喜歡在茯磚茶加入鹽巴、羊乳酪製成「酥奶茶」飲用。
劉先生表示,台灣人喝茶習慣以清香烏龍為主,或者是早年從香港引進的烘焙鐵觀音、鐵羅漢等,到了八十年代開始,普洱才陸續引進到台灣,而他自己起初也是收藏普洱茶,剛好在認識普洱茶的過程中接觸到茯磚。到了約二○○六年開始,台灣才陸續有人引進茯磚,從此和茯磚結下深厚緣分。在台灣的市場,尚能找到一九五○年代的茯磚。此次劉先生分享的則是一九五三年湖南安化白沙溪廠壓製的第一片茶樣本,俗稱實驗磚。這片茯磚靠近鼻子聞,依然保留茶葉的清香味,拿在手上格外沉重。劉先生說一般茯磚都是以三公斤為標準,更古早的都是三公斤和兩公斤的規格。
而劉先生長年在兩岸三地打滾,就他所知與這片的來歷和年份相同的茯磚已不到五片,可說是文物等級的文化品。凡事物以罕為貴,一九五三年的這片茯磚於十六年前在廣州的芳村茶葉市場購入便要價四十八萬人民幣,現在更是價格不菲!
包裝印刷滿是歷史學問
而購買這樣的稀品,判斷其真偽是一大學問,劉先生指出最直接的判斷其實就是辨識茯磚包裝的紙張,依照當時的造紙、印刷技術以及模板便能辨知一二。一般而言,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紙張纖維極為粗糙,而六十年代的包裝紙則宛如黃色牛皮紙。又當代印刷皆為電腦一次性的掃描印刷,而過去則是採用套印,因此整體包裝的顏色並不會有一致性。另外,包裝上的圖片也是一大歷史學問,一九五○年代前期出產的茯磚正反面均會印出一台火車,所以稱這個年代出產的茯磚為「雙面火車頭」。另一個有趣之處是,由於當時尚未實行簡體字,因此包裝上的文字均為繁體字。那麼,五十年代接近六十年代的茯磚包裝上就有相當大的轉變,文字上也從繁體字轉為簡體字,從原先的正反面都各有一台火車的「雙面火車頭」變成只有正面印有一台火車,因此人們稱這時期的茯磚為「單面火車頭」。
除此之外,包裝上如果印上「白票」,則可初判是五六十年代,若白票是貼上去的則是六七十年代。依照包裝上的口子(封口)也能作辨別,主要分為兩個系列,分別是折口和貼口。五六十年代是貼口,六十年代後期則是折口。劉先生說道,他個人認為折口的茶湯口感較老氣,有回韻。
更大的辨識方向到了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則因為政策提倡民族團結,所以會印有「民族團結牌」在包裝上。「民族團結牌」的茶也是市場上的珍品,整體的出產分為灌縣茶廠和北川茶廠。灌縣茶廠所出產的茶上面會有一張扇形圖紙,因此被稱為「灌縣扇形」。
另外,當時為了要去邊疆慰問藏族,會覆蓋另一張長方形的圖紙在扇形的圖示上。長方形的圖紙一般都是印有各民族手拉手的圖示,下面又有兩排字,因此專業人士都稱之為「手拉手雙排字」。
除了「白票」之外,還有茯磚相當典型的「紅票」,分別由北川、漩口、邛崍等茶廠生產。另外,紅票又分為有印字與沒有印字的,一般沒有印字的都是年代較久遠,屬於中茶公司統一銷售,至於有印字的紅牌最經典的即為位於四川的北川茶廠所出產。根據資料五十到九十年代都有北川茶廠出產的茯磚,歷史跨度相當大,同時也為市面上最常見的茯磚類別。年代的區分也是從紙張的印刷、包裝上頭的顏色判斷。七十年代以前的紅票會印有五個字,包裝紙頂部開口處方框呈現黃色,而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後出產的則會印有八個字,茯磚包裝紙頂部開口處方框呈現綠色。不過自從二○○八年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北川茶廠已走進了歷史。
此次劉先生用蓋碗的方式冲泡五十年代末銜接至六十年代中茶牌的「單面火車頭」以及六十年代的「白票」茯磚,作共品。
由於蓋杯容量較大,通常劉先生會放十五克的茶葉以六百立方厘米的熱水冲泡為一泡。茯磚的茶葉較碎,遇到沸水後茶葉會自然散開。第一、二泡入口時有老茶的涼氣,但茶湯卻不似以往老茶多重味道以及厚實口感,反而清雅純粹。接下來第三泡後味道就會更為濃郁,一般大概冲至十多泡依然保有回甘滋味,而且水都會化為軟甜的味道。
「單面火車頭」的圖示是源自於當時是中國大陸大躍進時期,提倡民族融合、大煉鋼,因此包裝上印有工業化象徵的工廠、煙囪、火車,以及各民族團結的圖示。
而當時在藏區的茯磚屬於配給制度,若超過年份的話,藏族視為過期品,便不會繼續喝,然後長年下來有些都會存放在喇嘛廟裏的倉庫一直存放,甚至將一包一包的茯磚疊成椅子和桌子使用,相當有趣。
高原缺氧 茶磚韻味獨特
劉先生又補充,一般的普洱茶有分乾倉和濕倉,喝起來的口味不太一樣,但是茯磚並不會有這樣子的區別。反而如果是假的茯磚,才會故意做入倉處理,也就是放在濕度高的環境使之快速老化,但是一入口即可辨識真偽,因為茶湯有股特別的悶臭味。相反,因為在高原藏區的老茯磚一般是封在牛皮紙中,又因存放的環境空氣稀薄、乾燥、日夜溫差大,茶葉長年缺氧。因此,當茯磚被帶到南方開封後,茶葉和空氣接觸,快速轉化,這時反而喚起清香的韻味,嗅起來則是有股自然的草味。
「單面火車頭」入口時十分順暢,帶有老茶的藥香味,茶湯水分子細、特別的清甜,夾帶淡淡的甘蔗甜味。
從五十年代初期的繁體字包裝,到大躍進時期推動工業而印有火車頭的圖紙,以及遠赴藏區慰問邊疆民族而特別印製的「手拉手雙排字」,茯磚各樣貌承載整個中國政策的小型縮影,也解決高原地區因缺乏蔬菜纖維而導致影響健康的問題。或許茯磚在普遍華人的認知中缺席,但它卻紮紮實實地出席中國邊疆民族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圖片由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提供。林文炫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主理人、台灣知名詞作者,曾與張學友、黎明、周慧敏、李宗盛、張信哲、胡彥斌等多位名藝人合作。盧思妤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執行製片人。林文炫除對台灣茶與文化作了一系列文字訪談記錄外,另亦有影像訪談收於本報相關網站:https://indietv.hk,歡迎瀏覽)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訪問及記錄:林文炫
整理:盧思妤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