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胡志偉的「特赦論」招致大敗回收,原因眾多。
以往「警廉大和解」,有一重要前提,便是和解之後,建立一個穩固的廉政系統,保證了警察不會再發生制度腐敗問題。
這種「和解」有價值,「姑息」而不會「養奸」,因為制度可以「鋤奸」。
胡志偉的「和解」,則純粹只是「既往不咎」,但如何把警權關進籠子,則未有觸及。
而從過去一段日子,建制派以及政府對七警的維護,也令市民感到,「七警」未必是最後一宗警權過大的案例,只怕特赦後,還會出現新的「暗角」。
這種「和解」便沒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香港社會,籠罩「寧左勿右」的霧瘴。
「左」是認識問題,「右」是立場問題。
梁振英搞出港獨風潮,只是「極左」,是執行方法問題,有錯而不是罪;但曾俊華同情改革聲音,便是「右傾」,是立場問題,有罪而無緣入閘。
「寧左勿右」下,建制派有什麼誘因接受「大和解」?
七警是否得到赦免絕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反正只要站穩立場、瞓身支持警方執法、譴責暴徒、指罵司法,他們已經完成任務——「寧左」。
赦免佔中,是否同情改革聲音?是否默認「人大8.31」才是矛盾根源?這可是犯了「右傾」的立場問題。
所以在七警案明明表達了「特赦警察」言論的建制派,忽然「法治上身」,認為特赦佔中人士,有違法治,就是這個原因。
而「寧左勿右」也同樣適用於「非建制力量」。
民主黨當年走入中聯辦「談判」便是「右傾」投降,「民主黨賣香港」的臭名歷久不散。公民黨楊岳橋本來也支持「大和解」,但眼見群情洶湧,也只能急忙收回道歉,因為「和解」意味和對手「談判妥協」,很容易便是「右傾」的立場不穩問題。
作者是傳媒工作者
[曾志豪]
以往「警廉大和解」,有一重要前提,便是和解之後,建立一個穩固的廉政系統,保證了警察不會再發生制度腐敗問題。
這種「和解」有價值,「姑息」而不會「養奸」,因為制度可以「鋤奸」。
胡志偉的「和解」,則純粹只是「既往不咎」,但如何把警權關進籠子,則未有觸及。
而從過去一段日子,建制派以及政府對七警的維護,也令市民感到,「七警」未必是最後一宗警權過大的案例,只怕特赦後,還會出現新的「暗角」。
這種「和解」便沒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香港社會,籠罩「寧左勿右」的霧瘴。
「左」是認識問題,「右」是立場問題。
梁振英搞出港獨風潮,只是「極左」,是執行方法問題,有錯而不是罪;但曾俊華同情改革聲音,便是「右傾」,是立場問題,有罪而無緣入閘。
「寧左勿右」下,建制派有什麼誘因接受「大和解」?
七警是否得到赦免絕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反正只要站穩立場、瞓身支持警方執法、譴責暴徒、指罵司法,他們已經完成任務——「寧左」。
赦免佔中,是否同情改革聲音?是否默認「人大8.31」才是矛盾根源?這可是犯了「右傾」的立場問題。
所以在七警案明明表達了「特赦警察」言論的建制派,忽然「法治上身」,認為特赦佔中人士,有違法治,就是這個原因。
而「寧左勿右」也同樣適用於「非建制力量」。
民主黨當年走入中聯辦「談判」便是「右傾」投降,「民主黨賣香港」的臭名歷久不散。公民黨楊岳橋本來也支持「大和解」,但眼見群情洶湧,也只能急忙收回道歉,因為「和解」意味和對手「談判妥協」,很容易便是「右傾」的立場不穩問題。
作者是傳媒工作者
[曾志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