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立法會首天開鑼,一眾議會新面孔便先聲奪人、奇招盡出,成為傳媒及社會輿論的焦點所在,並把「香港」兩字「推到」上國際傳媒。英國廣播公司的中國新聞,便於立法會開鑼翌日,以3名立法會議員未能完成宣誓作為頭條,並以青年新政的游蕙禎展示「香港不是中國」的標語作為頭條的新聞照片。而美國《華爾街日報》則在第三頁(A3)版面以「新進香港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藐視(defy)北京」為題報道同一宗新聞,但以「長毛」(梁國雄)跟立法會保安員衝突為配圖。
「雞與雞蛋」的因果問題
以粗言及於歷史上曾有辱華意味的字詞,夾雜於立法會議員的誓辭中,當然會惹起社會極大爭議。即使是非建制派的支持者,相信亦未必人人認同。不過,這些政治技巧卻讓部分立法會新貴成為全港輿論焦點所在,甚至現身於國際傳媒,其曝光率明顯領先一眾跟保安員推撞、在會議廳內大聲呼叫、雄辯滔滔的泛民主派議員。而剛剛成為立法會主席的梁君彥議員以及一眾建制派議員,則可謂在傳媒輿論戰中處於被動地位。
當然,在立法會議員宣誓時「踩鋼線」、議會衝突場面等,都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傳媒報道亦無可厚非。然而,報道篇幅有多大、把報道集中於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上,則是編採方針的取向。自雨傘運動後,不同的「傘後」力量及本土勢力參政,成為傳媒報道上的重要政治新聞之一。如今,立法會新貴一上任便「貴人招風雨」,是否預示了他們在來屆立法會都會成為社會焦點?這問題牽連到一個更為重要的迷思——是誰「捧紅」這批立法會新貴?這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因果問題——是傳媒大肆報道這批新貴,因而推高了他們的支持度?還是這批新貴自己漸漸成為氣候,累積了本身的支持度,傳媒才因而追訪他們?換句話說,傳媒是否「捧紅」這批新貴的重要助力?
香港暫時尚未有相關的研究資料。然而,友人柯衍健最近於社交媒體分享了英國修咸頓大學學者Justin Murphy及Daniel Devine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主張英國脫歐、被視為右翼民粹的英國獨立黨(UKIP),是由英國傳媒「捧紅」的。由於文章涉及複雜的量化研究運算,故此Justin Murphy於雜誌New Statesman撰文,深入淺出地闡明研究發現(註)。
兩名學者的研究指出,英國獨立黨由2012年2月至6月的支持度及傳媒曝光率平平無奇。其間或偶有起跌,但幅度跟先前的走勢差別不大。不過自2012年8月至11月期間,英國獨立黨的傳媒曝光率大增7倍有多,而其支持度亦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有所增加。其後,英國獨立黨的支持度由2013年4月至11月期間下滑,但其傳媒曝光率則於同年的7月至10月期間開始上升。在傳媒的持續關注下,英國獨立黨的支持度由2013年11月起掉頭爬升至2014年的4月份。不過,兩名學者亦小心地指出,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英國獨立黨支持度上升期間,傳媒報道亦有相應增加,故此兩者的因果關係仍未清晰。
但到了2014年5月,英國傳媒對獨立黨的報道增加至歷史新高,但獨立黨的民意支持度只不過是返回2013年4月的水平。同年10月,獨立黨於傳媒的曝光率再創新高,但在之前的7個月,獨立黨的支持度徘徊於一成三,並無任何突變。兩名學者由是推論:傳媒曝光率是一個「自變」的因素,並不一定受制於公眾支持度;反之,持續的傳媒曝光率則能提升英國獨立黨的支持度。
學者研究:傳媒力量大於「反映現實」
兩名學者的推論奠基於一系列迴歸分析的運算,相信會在學術界引發討論。然而,其研究則指出傳媒的力量往往大於所謂的「反映現實」。當傳媒持續地「造大」某類團體或人物時,或會把其民意支持度拉到一個歷史高位;即使該團體或人物其後的民意或會起起伏伏,但其起伏的程度,大約已經不會「回到未紅時」。因此,傳媒曝光率及民意走勢之間的關係,是政治傳播中的恒常研究課題。
註:網址為www.newstatesman.com/politics/2015/04/ukip-dont-deserve-their-media-prominence-heres-proof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 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 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 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 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 及其權利利益。
「雞與雞蛋」的因果問題
以粗言及於歷史上曾有辱華意味的字詞,夾雜於立法會議員的誓辭中,當然會惹起社會極大爭議。即使是非建制派的支持者,相信亦未必人人認同。不過,這些政治技巧卻讓部分立法會新貴成為全港輿論焦點所在,甚至現身於國際傳媒,其曝光率明顯領先一眾跟保安員推撞、在會議廳內大聲呼叫、雄辯滔滔的泛民主派議員。而剛剛成為立法會主席的梁君彥議員以及一眾建制派議員,則可謂在傳媒輿論戰中處於被動地位。
當然,在立法會議員宣誓時「踩鋼線」、議會衝突場面等,都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傳媒報道亦無可厚非。然而,報道篇幅有多大、把報道集中於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上,則是編採方針的取向。自雨傘運動後,不同的「傘後」力量及本土勢力參政,成為傳媒報道上的重要政治新聞之一。如今,立法會新貴一上任便「貴人招風雨」,是否預示了他們在來屆立法會都會成為社會焦點?這問題牽連到一個更為重要的迷思——是誰「捧紅」這批立法會新貴?這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因果問題——是傳媒大肆報道這批新貴,因而推高了他們的支持度?還是這批新貴自己漸漸成為氣候,累積了本身的支持度,傳媒才因而追訪他們?換句話說,傳媒是否「捧紅」這批新貴的重要助力?
香港暫時尚未有相關的研究資料。然而,友人柯衍健最近於社交媒體分享了英國修咸頓大學學者Justin Murphy及Daniel Devine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主張英國脫歐、被視為右翼民粹的英國獨立黨(UKIP),是由英國傳媒「捧紅」的。由於文章涉及複雜的量化研究運算,故此Justin Murphy於雜誌New Statesman撰文,深入淺出地闡明研究發現(註)。
兩名學者的研究指出,英國獨立黨由2012年2月至6月的支持度及傳媒曝光率平平無奇。其間或偶有起跌,但幅度跟先前的走勢差別不大。不過自2012年8月至11月期間,英國獨立黨的傳媒曝光率大增7倍有多,而其支持度亦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有所增加。其後,英國獨立黨的支持度由2013年4月至11月期間下滑,但其傳媒曝光率則於同年的7月至10月期間開始上升。在傳媒的持續關注下,英國獨立黨的支持度由2013年11月起掉頭爬升至2014年的4月份。不過,兩名學者亦小心地指出,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英國獨立黨支持度上升期間,傳媒報道亦有相應增加,故此兩者的因果關係仍未清晰。
但到了2014年5月,英國傳媒對獨立黨的報道增加至歷史新高,但獨立黨的民意支持度只不過是返回2013年4月的水平。同年10月,獨立黨於傳媒的曝光率再創新高,但在之前的7個月,獨立黨的支持度徘徊於一成三,並無任何突變。兩名學者由是推論:傳媒曝光率是一個「自變」的因素,並不一定受制於公眾支持度;反之,持續的傳媒曝光率則能提升英國獨立黨的支持度。
學者研究:傳媒力量大於「反映現實」
兩名學者的推論奠基於一系列迴歸分析的運算,相信會在學術界引發討論。然而,其研究則指出傳媒的力量往往大於所謂的「反映現實」。當傳媒持續地「造大」某類團體或人物時,或會把其民意支持度拉到一個歷史高位;即使該團體或人物其後的民意或會起起伏伏,但其起伏的程度,大約已經不會「回到未紅時」。因此,傳媒曝光率及民意走勢之間的關係,是政治傳播中的恒常研究課題。
註:網址為www.newstatesman.com/politics/2015/04/ukip-dont-deserve-their-media-prominence-heres-proof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 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 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 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 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 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