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喜華:扶貧扶不了5萬單身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15日 06:35
2016年10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扶貧委員會今日公布新一份《香港貧窮情况報告》。自制定官方貧窮線(即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用來評估政策介入的效果後,政府一直宣稱多項的援助措施,如長者生活津貼、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及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等,均有效減少貧窮情况。然而一些未被界定為「貧窮」,甚或已獲援助的單身人士,卻仍然面對經濟困境,未能得到有效協助。


無疑,援助措施確實減少了單身人士的貧窮情况。2014年,貧窮單身由介入前的152,600人減少至介入後的69,500人,貧窮率由遠高於整體貧窮率(19.6%)的36.1%大幅減少至16.4%,貼近介入後的整體貧窮率(14.3%)。援助措施可將貧窮單身減少五成多,可以說政策效果(即介入前後貧窮人口減幅的百分比)甚為明顯。


一人住戶貧窮線偏低

政策效果在一人住戶的各群組中較明顯的,是經濟不活躍者、長者及領取綜援者。圖1顯示2014年的政策效果數據,可見援助措施減少上述3類群組的貧窮人口由六成至九成多不等,高於其他群組。再追蹤近年數據可見,自2013年起推行長者生活津貼後,政策效果在長者及經濟不活躍者中,更提升了近一成。不過政策效果在經濟活躍者中卻不斷減少,尤其在失業群組的政策效果只有一成六。


非綜援的援助,如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等的政策效果則遠遜於綜援,分別只有三成六及兩成。數據亦顯示,在沒有領取綜援的貧窮單身中,政策介入後仍有6500人表示有經濟需要。這批單身人士可能因各種限制而未能申領綜援,其他措施亦未足以援助,情况值得關注。


上述分析顯示,以貧窮線作為衡量標準,援助措施似乎甚有政策效果。但究其原因,只是因為一人住戶貧窮線偏低所致,根本未能反映一批高於貧窮線至低於收入中位數之間的單身人士的援助需要。


若僅以貧窮線作標準 高估政策效果

現時一人住戶貧窮線低於多項具意義的參考金額水平。如以一人住戶開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低開支水平」的定義,有關水平為6300元,高於貧窮線3500元。同樣,以一人住戶最低四分之一開支組別的平均每月開支(4213元),甚至更低的第10個百分位的每月開支(3900元)作比較,亦高於一人住戶的貧窮線。換言之,即使在政策介入後令單身人士收入稍高於貧窮線而不被定義為「貧窮」,其收入亦不足以應付上述各項較低水平的開支。


從圖2可見,若以貧窮線和住戶開支中位數的一半之間的相差,作為評估入不敷支的情况,1人、2人及5人住戶均出現入不敷支,而一人住戶的差額高達八成,其餘兩類住戶則少於一成。若以更低的第10個百分位開支作評估,入不敷支的情况更只會在一人住戶中出現,差額亦高於一成。換言之,不被定義為「貧窮」的單身人士,也可能面對入不敷支的困境。政府若仍然僅以貧窮線作衡量標準,便高估了援助措施對單身人士的政策效果。


有說「貧窮線不等於扶貧線」,援助措施不止聚焦於貧窮住戶。不過,按上述分析,現時援助主要協助長者、經濟不活躍者及領取綜援者。對於經濟活躍但就業不足,甚或不能領取綜援的失業單身而言,既未能全職工作自食其力,又不能申領最近推行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可見援助根本未有到位。


按統計數據估計,收入高於貧窮線至少於中位數,又未能受惠於援助措施的一人住戶,可能多達4萬多人。另外,如上文所言,因非綜援的援助措施效果不足,在政策介入後仍表示有經濟需要的有6500人。換言之,單身人士中共約5萬人亟需政策措施支援。


要加強支援單身人士,政府應將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改革為「鼓勵就業津貼計劃」,以表明支援有就業及就業不穩定的單身人士,並取消資產審查、增加援助金額至500元(半額)及1000元(全額)。政府也應設立失業援助金支援失業者。另外,政府須加強協助沒有申領綜援的單身人士,檢討及增加各項非綜援政策措施的津貼金額。最後,政府應為月入不多於1.2萬元的低收入僱員作7200元供款,以分享經濟成果。


政府須研究其他更合適參考水平

因應一人住戶貧窮線偏低,政府必須研究其他更為合適的參考水平,以反映政策介入措施對一人住戶及其他人數的住戶的實際效果。希望政府在公布最新的貧窮狀况後,更積極地援助身處貧窮邊緣的5萬單身人士,以免他們陷於入不敷支的困境。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