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簡單粗暴的政府 遭遇狡猾詭辯的平台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15日 06:35
2016年10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前幾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城市陸續出台了「網約車」(互聯網叫車Apps)管理實施細則,對參與「網約車」經營的司機、車輛、平台提出了具體要求。


其中一條細則廣受詬病,即對司機提出戶籍要求:北京市交通委發布的細則中規定,在北京開「網約車」的司機需為北京戶籍;上海的細則徵求意見稿中也提及,「網約車」司機需有上海市戶籍,並在上海取得駕照。


如何監管「網約車」 確是大難題

外界對此口誅筆伐時的罪名便是「地域歧視」。最大「網約車」平台「滴滴」則專門發布「檄文」聲明,其中稱:上海已激活帳號的41萬餘司機中,僅有不足1萬人具有上海戶籍,若對司機進行戶籍限制,將使「網約車」供給減少,導致響應時間拉長;若再疊加對車輛的要求,會讓供給雪上加霜,最終使「網約車」價格上升。


如果筆者說支持京滬兩地政府,恐怕會被口水淹死,因為「政治不正確」;如果要筆者站在「滴滴」一邊,又實在於良心過不去。倘若放下對京滬兩地「歧視外地人」的偏見,應該可以看到,政府又是好心辦了蠢事,而「滴滴」則是狡猾地坐等名利雙收。


作為政府部門,監管「網約車」平台責無旁貸。但如何監管,的確是個大難題。抽查很可能遺漏風險點,「每車必查」又成本過高;事後監管或淪為「馬後炮」,事前監管又需可行的標準。大概就是為了找到所謂「可行的標準」,便以「外地戶籍司機違規比例高」統計為依據,提出簡單粗暴的戶籍條款。


「供應減少引發漲價」說法站不住腳

反觀「滴滴」的回應,抓住了老百姓對車費的敏感,煽動輿情造勢,希望政府迫於輿論壓力收回成命,以爭取更大經營空間。然而不久前有記者以假身分和車牌信息在「滴滴」平台上登記成功,證明其對司機和車輛的驗證系統無效。對此,「滴滴」卻沒有回應。至於「供應減少引發漲價」的說法,更站不住腳:國內「網約車」的低價並非源於「共享經濟」對閒置資源的有效利用,而是來源於風險投資的一擲千金,背後的邏輯就是看中平台的客戶資源。倘若平台簽約車輛萎縮、乘客減少,風投料也不會大方,乘客能享受的優惠必縮水。這才是漲價的真正根源。


所以,作為普通市民,筆者不希望政府懷有狹隘的地域心、不希望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套用馬化騰10月12日的說法──「對『網約車』不要一棒打死」。但作為乘客,也不希望搭上一輛披着合法運營外衣的黑車、不希望「網約車」平台用低價脅迫筆者接受劣質服務,畢竟李克強總理那天回答馬化騰的說法是「基本原則是明確的」。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