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帆川:縮皮和低薪 皆非中國新聞最大死因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11日 06:35
2016年10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家愈嚟愈少人(記者)去內地,係成本問題多於敏感。」化名阿慧的資深中國組記者,向網媒「惟工新聞」道盡業界生態,獲同行廣泛轉載。文章開首是一幅美術圖,圖文並茂地表達中國組記者面臨少出差、少獲發證和少人入行三大問題。而香港媒體中國版面的問題還包括,連這般一目了然的視覺資訊圖(infographic),也不多見。


「端傳媒」上周一篇文章,分析台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媒體,不少乃新瓶舊酒。香港情况亦然,網媒在花俏的包裝底下,內容其實傳統得很。至於中國新聞的情况更加嚴峻,連包裝也乏善可陳。香港的中國新聞愈做愈差,因為報道正呈兩個極端的方向走:政治新聞繼續曲高和寡,社會新聞則愈做愈廉價、愈報愈片面。


官場風雲太離地

政治新聞,茲事體大,盡顯中國線記者功架。如阿慧所言,記者可憑內地官員的年齡和省份,推斷其前途,引伸的人事變動和揣測,恒常地出現在中國新聞版面。問題是,對於升斗市民來說,幹部就是穿襯衫不結領帶的發福中年,個個一樣樣;官場變動甚至震動,與我何干?


有電視台曾叫候選立法會議員,分辨7名政治局常委,結果是十問九不識。中國組行家們若到港聞的非政治組別一問,結果可能一樣。許多人嘴巴說跑中國線的記者「好勁」,只是因為他們鮮看,也讀不懂。政治新聞「離地」得連行家也不看,雖然可抬高加入中國組的門檻,但無助提升報道在大眾層面的影響力。


調查報道變複製報道

政治新聞一成不變,社會新聞則面目全非。從前香港對內地天災人禍的調查報道,大有作為,甚至能影響局面扭轉乾坤。但如今出於成本考慮,並因應內地媒體在報道社會新聞時百花齊放,港媒處理這類新聞,往往3招了事——「抄稿cap圖down video」(抄襲文字、複製圖片、下載影像)。即使遇上大型災難,亦只能到場「打卡」亮相,點到即止。幕後黑手、來龍去脈,還得靠內地媒體調查。


同時,各大媒體為了催谷點擊率,致力將港人對大陸的歧視,轉化為收視,偏愛醜陋奇趣的題材,皆因毋須枉費心思加工,也有收視保證。美國節目The O'Reilly Factor的街訪被指歧視華人,但其實放在香港一定非常收得。我們要「呃like」,內地行家一樣要「騙讚」,各大新聞門戶網站,已充斥大量「標題黨」、假新聞和記者有份策劃的炒作。當香港媒體以此作為主要資訊來源,製成品的質素可謂毫無保證。


當各個版面都在尋求新嘗試,在新聞性與讀者口味之間摸索最大公因數的時候,中國新聞沒理由敬陪末座。新聞人在facebook上打一句「好古仔要share」,不過把薪助火,有利圍爐取暖。好古仔,應該是由讀者評價的。


作者是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