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入世達人﹕釋衍空法師 如何唔撞板地活?依願隨緣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29日 06:35
2016年05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作家楊絳在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病逝後獨居多年,日前與世長辭,「我們仨」先後離世,再次提醒我們生命無常的實相。


正因生命無常,更要活好。


「人生只有一次,點先可以唔撞大板呢?佛教來講,就係要你執生。」釋衍空法師說。


「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痛苦。你唔會話,『呀,我現在病得好爽,我老婆死咗真係好喇』,但生命也有好多無謂的痛苦,不要裝自己彈弓,為自己製造痛苦的陷阱。」善巧管理人生,是為「執生」。


「要知道生命危險,可以搞到好大鑊;但生命也可以幸福快樂。」褪去了艱深理論的外衣,佛學講的,其實是好好活的智慧。


要活好 要有「條理感」

訪問約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隔着兩道打開的房門,坐在最裏面那間辦公室的衍空法師(空師),穿一身僧袍,戴着眼鏡,忙着低頭看文件,不時查看智能手機,桌上堆着文件、活動紀念品。他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研究系碩士,創辦了港大佛學研究中心,並設佛學碩士課程,是該中心總監,亦為中學編撰佛學課本,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大嶼山寶蓮禪寺董事。履歷上這大串公職,一如他講佛的風格,入世而雅俗不拘。


理解能力•意義感•執生

空師已年逾六旬,劇集《天與地》的主題曲卻朗朗上口;會跟你談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講馬斯洛(Maslow)人類需求層次理論;解釋「業」帶來的因果報應,會說輪迴就如打麻將,以為枱面上的輸贏「鋪鋪清」,其實每一世累積的「業」,還在你放籌碼的抽屜裏。


他說,要活好,就要對生命有「條理感」。「條理感」一字源自他為中學生製作的「生命定向」工作坊,將佛學加上以色列社會學家Antonovsky的「條理感」(Sense of Coherence)理論,融入生命教育,當中包括理解能力(comprehensibility),了解「生命的遊戲規則」;意義感(meaningfulness),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意義;處理能力(manageability),有技巧地處理生命中的事情,亦即「執生」。


生命有遊戲規則 點玩好?

「去踢波,都要先學規則。你以為很了解世界的法則,其實你是在成長中,不斷由父母、同學身上學習,但你有冇觀察錯呢?身邊人有冇裝你彈弓呢?我成日覺得,父母縱壞仔女,是裝他們彈弓,讓他們以為個世界就係咁。」了解遊戲規則,才知道該怎麼踢,「你明白世界運作的方式,就會看到前後因果,點解有啲人幸福啲,點解會成功或失敗。佛教講因緣果報,你的思想行為影響未來,這讓你睇嘢遠咗,而非眼前的短暫物質生活。」


現代人追求的東西好sensory,

摸到、看到、即時感覺到。


要賺錢,找男友或女友,去旅行。


但這些短暫目標,有時得到,

有時得不到,得不到時,

你如何理解為何得不到?

沒完整的世界觀,

你見到的世界係咁大就咁大,

遇上不開心的事,就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前半生 發達賺錢娶老婆

世人都苦於「求不得」,對衍空法師來說,是得到了,又如何。眼前的空師,曾經有個英文名字叫Gordon。出生富裕之家,於喇沙讀小學,在日本讀中學,美國讀大學,為賺錢選修電腦和國際商貿,畢業回港繼承父業開股票行,娶了電視劇《網中人》中演周潤發妹妹的藝人倫志文。「我最初生命的model好簡單,發達,賺錢,娶個靚老婆。後來見到較我年長的人,做到我想做的,就係咁咋?無嗱?」有天去看畫展,旁邊有「金剛經講座」,以為是講武功,聽了才知是講佛偈,但聽得有趣,開始「兼職修行」,下午炒股,晚上學經。他笑言那是「在郵船打坐,去半島食齋」的日子,但其後覺得「不能打坐時想着炒股,炒股時盤算借打坐令股票跌了都不擔心,一腳踏兩船,今生只會一事無成。」於是與妻子雙雙出家。「佛教讓我知道,世界好闊,生命的問題原來可以這樣處理。」


生命的意義在乎你點睇

拋棄富裕的生活學佛,他說,

生命的意義,人人不同。


「你問朵花它有什麼意義?

生命有意義、無意義,或有咩意義,

都不關生命事,關你事,

是你在當中找到什麼意義。


你開心月光便開心,你失戀,月光就傷心,

意義是人主觀的東西。」


「正見」接受事實

要在茫茫天地間安身立命,不能不面對生命最重要的「ground rule」(基本法則),生老病死。佛教講「離苦得樂」,因生命有許多痛苦。「生老病死不能逃避,搽SKII都係delay(衰老)而已!要『離苦』,就要明白,了解。先要有開放的態度,尋求及接受事實。」


明白世界的法則不會為人改變,坦然接受,才有「正見」(正確的了解)。「好多人唔鍾意接受事實,創造好多幻想去欺騙自己。『唔會㗎,我唔會老!』佢唔知男友鍾意你都係有條件的,當你條件改變,佢都會變。」他笑說:「你知道這都是因緣條件,就要保持競爭力,耐不耐去關心吓佢,保證佢會不斷鍾意你。所有事,都是因緣。」亦正因因緣不斷改變,當條件轉變,生命亦隨之而變,帶來無盡可能,只要把握因緣,可成就不同的事。


因緣 開心等巴士

他概括為「依願隨緣」。用搭巴士比喻:「你要去港大,在巴士站等車,如果隨緣上巴士,可能就去了筲箕灣。那麼你就要等970。未到,就隨因緣等吓囉,睇吓手機,唔好發脾氣,不是970就不要亂上。到了,你就把握機會上車,不要錯過;但無的時候好開心等;有的時候好開心上。依願而隨你的因緣,把握機會成就你的願望。」彌敦道常塞車,等不到怎麼辦?「那就回家囉,也是因緣。首先你要明白,亂上巴士是大鑊的;要知上哪一架,就要明白因果,要學識等巴士。定下目標要去哪裏,你在香港,不用理會倫敦的巴士去邊的嘛。」


執生 避免不必要痛苦

明白了巴士怎麼坐,也要小心別上錯車,這就是對生命的「處理能力」,是為「執生」,可避免「不必要的痛苦」。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媽媽說,生命像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拿到什麼。空師說,面對生命的意外,你可以選擇如何有技巧地處理。到餐廳點炒飯,上菜,飯裏卻混了餐牌沒寫,而你不吃的西芹。「你可以摑個企堂兩巴,或將就吃下,或拿回家。但若真的摑企堂,被放上網成為『港女No.1』,咁就大鑊。Life is a package,但要怎樣處理,是你主觀的決定。」


實用方法 留空間沉澱思緒

要提升「執生」技能,要有空間沉澱思緒。空師引用《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但人人習慣一心多用,起牀看WhatsApp,睡前看facebook,上班同時覆電郵講電話處理文件,「被個境『chur』住」:「這是客觀條件,因為你一定要即時回應(外界),腦袋就被訓練到這樣。」另一個問題是,「我們都活在思維中,cognitively(認知地)去活」。他嘆道:「電腦的虛擬世界已經打到死死吓,跟住在腦內的虛擬世界又打,邊個鍾意我邊個愛我邊個不愛我。成日在這些想法打轉,總想些憂憂鬱鬱的,此有故彼有,你個人一定憂憂鬱鬱。」


找回重心 心不為境所轉

每天由睜眼醒來到合眼睡去,腦袋都轉個不停。想一心多用,到頭來卻總是心不在焉,變成「life is elsewhere」,才是最大的浪費。要回到當下的生命,可以由呼吸開始,專注於身體狀况,將注意力帶回自身,或者可以找些簡單的事做,如種花、掃地、跑步、做飯,「找些事讓整個人ground返喺度,在平靜中尋找滿足,心不為境所轉。」


活好當下

空師說,不僅要「活在當下」,更要「活好當下」,因生命的每個剎那都獨一無二。「每年、每分鐘都只可活一次,十三歲的一分鐘又好,六十歲的一分鐘又好,都不應錯過。」佛家相信六道輪迴,「咁難得先做到一次人,而做人的時光,遷流變化得好快,每一分鐘若能好好珍惜運用,對你、對整個世界都好重要。」


文﹕黃熙麗

圖﹕郭慶輝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