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薄扶林村 人情聚落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22日 06:35
2016年05月22日 06:35
詳情#

【明報專訊】這是一個星期天的早上,巴士從中環往香港仔方向出發,街道、高樓、豪宅,窗外都是熟悉的風景,直至到了薄扶林村。


甫下車便傳來徐小鳳的歌聲,面向馬路的一列商店,陳設簡陋,賣生果、雜貨、報紙汽水,甚至有舊式的飛髮舖為村民服務,後方的村屋都是矮小平房,鐵皮屋是當中一大特色,跟相鄰的私人屋苑形成強列對比,像兩個平行世界。


在二○一六年的今天,在香港島看到這條城中村,感覺不真實。


薄扶林村是香港島上僅存的古村之一,有逾二百年歷史,被喻為活的鄉村博物館,和很多鄉村一樣,曾遭發展威脅,到了今天村莊仍齊齊整整,除了因歷史因素,村民團結護村是重要原因。


原來沒有丁權問題,沒有外來干預,靠着一方人情、一方歷史文化拼湊出來,古村自然可發展成這個模樣。


二百年古村歷史 從牛奶說起

在村口拾級而下,穿過魚檔和菜檔, 正式進入村莊。村內巷弄縱橫交錯、瓦頂磚屋、石屋與鐵皮屋錯落有致坐落小山旁,每間屋各有特色,但這道獨特的風景,非一朝一夕形成。


立村二百多年,薄扶林村當年和其他鄉村一樣,村屋附近有菜田,村民務農、養雞養豬,今天變成這個模樣,時間回到一八八六年說起。蘇格蘭籍醫生Patrick Manson發覺在港找不到新鮮牛奶,於是引入乳牛,選址薄扶林村創辦牛奶公司,「由瑪麗醫院至華富邨的山坡,建了大小不同的牛房,高峰期養了千多隻牛。由於需要大量勞動力,加上四十年代末內地解放,多人湧入,在村的周圍搭建寮屋,令本身像普通村莊的薄扶林村變成現在的模樣,古村加寮屋,很fusion」。在村子居住逾四十年,現為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核心成員黃廣長(長哥)說。


華洋共處 儼如小社區

薄扶林村特色之處眾多,每年中秋有舞火龍傳統;老一輩村民會拜李靈仙姐,村內建有李靈仙姐塔;山坡隱約見到牛房遺蹟,存放糧草的「草廬」仍在。一八七三年,巴黎外方傳道會在村子對面興建伯大尼修道院,作為亞洲傳教士的療養所……五六十年代, 村裏有美容院、診所、茶檔、士多、雜貨店、飛髮舖等,猶如一個小社區。


薄扶林村曝光率甚高,很多人對村子歷史文化或略知一二,然而發展商多年來覬覦這黃金地段,令人倒有興趣了解的,是他們如何對抗發展。


村民自發護村運動

九十年代末,有發展商向某村民收購村中四個地段,要求四十多戶遷走,長哥便是其中一戶。他團結村民和發展商打官司,最後因為地權混亂,並以逆權侵佔法,最終小村民打贏大發展商。長哥說,現在的薄扶林村,八成是私人土地,另外是官地和牌照用地。發展商買地風波後,翌年政府欲收回部分村地建汽車維修場,居民強烈反對,最後政府作罷。


收地威脅無日無之,村民自覺不能坐以待斃,主動保護村莊,長哥說,「我們開展了『留住運動』,村民互相留意政府會否打這裏主意,成立文化環境保育小組,定期辦導賞團,讓市民認識村內文化和古蹟,了解為何薄扶林村值得傳承下去,不該消失」。他們並為薄扶林村成功申請列入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歷史遺蹟監察名單,每年十月最後的星期日定為薄扶林村「歷史聚落日」,紀念民間自主社區保育的發展歷程。


開闢公共空間 凝聚感情

清拆與否,村內有不同聲音,「有些人可能想拆,但這些聲音是少數,絕大部分村民都很喜歡這裏。最近一山坡要維修,政府向十多戶發信要求遷走,但好多人不想離開,自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成立後,村民對村的感情有增無減,形成了一種凝聚力和歸屬感」。


連結村民,除了有心人出力,一處讓村民聚首的公共空間功不可沒。


村民借菜田 齊齊蒸糕包糉

村內一直缺乏讓村民聯誼的空間,長哥和小組成員四周物色地方,最後兩村民願意借出菜田,他們花了七個月時間,開闢成一個公共空間,一年到晚,很多活動在此舉行,例如新年時表演舞獅、做蘿蔔糕、正月十五辦盤菜宴,長者半價或免費、端午節一起包糉,用柴火煲熟、中秋節有花燈晚會、歷史聚落節,去年邀請牛奶公司舊員工回來分享故事,久不久又有糖水會等。「有了這個地方之後,慢慢看到村民的改變,他們不想離開薄扶林村。」長哥說。


在村中成長的長哥曾搬離薄扶林村,但因懷念村子情味而搬回來,「幼時居於寮屋感自卑,所以當有經濟能力後便搬去置富花園和薄扶林花園居住,發覺高樓生活不外如是,鄰居之間互不相識,但住在薄扶林村,下雨時鄰居會幫忙收衫,煲了湯會會和鄰居分享,鄰里之間守望相助,這些生活令人懷念」。


活的博物館 「寶箱」待發掘

另一小組成員高永康,四代在薄扶林村居住,他不忍環境受破壞而站出來,「有一山路本來種滿雞蛋花樹、木棉和宮粉羊蹄甲,很美,但有一天被政府部門斬去,那時便自發收集村民簽名要求政府重新植樹」。事隔九年,高永康說時仍十分氣憤,雖然最終無功而還,但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村民保育村莊。


不願發展,現在被視為阻住地球轉,這個地方何以值得保留?高永康形容薄扶林村猶如一個未完全打開的寶箱。「很多村民家中也有一個樟木做的箱,如每戶人家的檔案館,放有舊屋契和重要文件。我太公當年賣鴉片,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木箱內有很多外國人的護照。長哥家族開中醫店,很多能醫奇難雜症的藥方也未作深入研究。薄扶林村如一個活的博物館!保育,就是為了留住這個地方,讓後人去研究,保育,也是為了一個地方能保持多元的生活。」


在地研習室——薄扶林村人的看家本領

薄扶林村為香港島上仍保留完整的歷史村落,被稱為香港村落「活的博物館」。由五月二十九日開始逢星期日,「創不同協作」將在薄扶林村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讓市民認識村內文化、生態、建築特色等,細閱薄扶林村人的看家本領。活動包括「未有香港已經有薄扶林村」村內古蹟名勝文化導賞;「屋企後院係座山」自然導賞,村民以兒時角度談昔日趣事,長春社職員介紹各物種;「人家」工作坊以攝影與測繪記錄房舍特色;「造窯生事」一起造柴窯,搭炭燒爐,承襲地方智慧等。


查詢及報名﹕www.mad.asia/posts/882

收費:每項$130(部分工作坊需同時參與兩項活動)

電話:3996 1953

文﹕李佩雯

圖﹕林俊源、李佩雯、部分相片由賽馬會「創不同」學院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