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獨特營商優勢 培育初創企業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5日 12:00
2015年05月05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

楊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楊釗博士)、各位嘉賓、各位工商界的朋友:

 

大家好!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歷史記載,在戰國時代,有種流行風氣叫「收養食客」。當時的貴族為了鞏固他們的地位,凡是有能之士投奔到他們的門下,貴族都樂意收留這些人才,並供養他們。這些人叫做門客,也叫做食客。「收養食客」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貴族們的政治聲譽,以號召天下,又能壯大其政治力量,以稱霸諸侯。其中一個聞名例子就是齊國的一個貴族,名為孟嘗君。據說,孟嘗君門下一共養了三千個食客。這三千個食客各有不同的才能、經常在孟嘗君危難的時候給予救援,之後並協助孟嘗君雄霸一方。

 

到了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這個「收養食客」的現象在世界各地又再興起。貴族這角色是由大企業和知名品牌扮演,而食客則由初創企業代而為之。國際品牌例如寶潔(P&G)、聯合利華(Unilever)及Mondelez(億滋)率先進行嶄新的創業培育模式,主動向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及支援,讓初創企業使用企業內部的實驗室設施。本地亦有眾多例子:友邦保險去年推出名為AIA Accelerator的培育計劃,這個為期12星期的培育計劃由初創企業培育機構Nest提供技術支援,並選出八間初創企業來香港,加速發展他們的健康科技和/或可穿戴科技的業務。太古地產也推出為期六個月的「blueprint」創業加速計劃,在太古坊的寫字樓為十間從事企業對企業(B2B)模式的科技創業公司提供共用工作空間和多功能活動場地。早於2013年,Google亦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推出創業培訓計劃。

 

大家可能會問,為何大企業要「收養」初創企業?初創企業擁有澎湃的創意,往往能夠以破格思維應用新科技,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將嶄新技術轉化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改變消費習慣,拓展全新市場。大企業都希望會像孟嘗君一樣,「收養」的初創企業能夠為他們解難紓困並提升競爭力,以戰勝對手,雄霸市場。

 

大家又可能會問,香港真的有這麼多的「食客」嗎?換言之,在香港搞創新科技真的有這麼多捧場客嗎?或者先跟大家分享幾個在香港創業的成功例子:

 

Coachbase是一個為運動教練而設的電子程式。推出至今,Coachbase的下載量以數十萬計,並連續幾個月排在iOS、Android和蘋果三大app store(流動應用程式下載平台)銷量榜的頭十名,連NBA(美國國家籃球協會)球隊Washington Wizards都看上這個app。

 

Coachbase是由香港年輕企業家Keith所研發的。Keith的創作靈感來自他在加拿大一所中學所訓練的一支學生籃球隊。要訓練一班14歲大的籃球小將並不容易,除了要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外,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能在比賽暫停的三十秒內清晰扼要地向他們傳遞球賽策略。Keith用三個月時間研發了Coachbase程式,讓自己可以輕易地在平板電腦上將複雜難明的球賽策略繪製成幾秒的動畫,令球員一看便清楚明白。

 

GoGoVan,相信大家平日在街上一定見過。GoGoVan現正與超過兩萬輛登記貨車及7萬4,000多名司機合作。開業一年多已處理超過100萬宗交易,總交易金額超過1億2,000萬港元。三位共同創辦人Steven、Reeve及Nick在加州讀大學時認識。回港後三人合作做飯盒生意,把廣告印在飯盒上,經營接近一年,但飯盒成本高,極消耗人手,邊際利潤微薄,最終結業收場。

 

但這次失敗的經歷卻引領他們走上成功的路。由於他們當時要送飯盒,經常等候長時間仍未能成功找到客貨車送貨,憑藉市場觸覺以及解決困難的精神,他們開始研究轉行做客貨車生意。他們向老行尊了解行業瘀結,發現電召公司以隨機模式配對顧客與司機,缺乏有系統地分配訂單,經常有車無客用,有客無車用。GoGoVan手機程式改用電腦運算並由司機自行回覆訂單,大大縮短由叫車到回覆的時間,以前可長達半個鐘,現在只需半分鐘。這個利用科技結合傳統工業而成功突圍的例子,為物流及運輸業帶來了新局面。

 

Steven、Reeve及Nick的故事亦說明創業是一種嘗試、一個實驗,實驗中有失敗是正常的事。但大多數人、以至整個社會氣氛,只會眼慶祝成功,而漠視失敗。失敗其實是十分寶貴的經驗。我們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到的,往往較從成功中學習到的為多。故此,改變自己面對成敗的心態很重要。我們要鼓勵和慶祝失敗,積極從失敗中學習,再站起來以及再次嘗試。創業者要具備從錯誤中學習經驗的能力,才有機會成功。

 

另一成功創業例子是Sensbeat。我最近在一個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電視互動節目「Battle Silicon」親身聽到Sensbeat的簡報(pitching)。Sensbeat由多名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創立,公司研發的手機應用程式讓用家通過音樂和相片分享心情。Sensbeat成功獲得投資者的垂青。今年一月,該公司更參加了由矽谷創業孵化器Plug and Play舉辦為期三個月的創業培育計劃。

 

另一個成功例子Scoutbots。行政總裁Cesar發明的Protei概念船,近年受到國際注目。Protei是海上的運輸機械人,它利用風力推動,是一個類似海上火車的低成本運輸系統,除了運輸外,亦可以進行海洋淨化和收集海洋數據。出生法國的Cesar選擇在香港發展事業。他選擇香港主要是因為欣賞香港的自由氣氛和連貫全球的地理位置。

 

上星期位於中環元創方的Brinc物聯網中心正式開幕。中心為物聯網初創企業提供共用工作空間和商業輔導。當日,我認識了兩間十分有潛力的公司,其中Aivvy是一間來自美國矽谷的科技初創公司。Aivvy去年將地區總部遷來香港,以充分利用本港的國際平台,推售公司首個產品──智能耳筒Aivvy Q。這個智能耳筒能夠「學習」用戶的音樂喜好,當耳筒充電時會自動連接Wi-Fi上網,用戶的音樂喜好亦會即時與Aivvy雲端資料庫同步,經數據運算,從資料庫四千萬首歌曲中,為用戶選出新歌。Aivvy在香港設立業務,顯示本港對高科技公司甚具吸引力,連來自矽谷這個國際創業樞紐的公司亦選擇來港。

 

另一間是Soundbrenner,產品Soundbrenner臂帶是一款有趣的穿戴式產品,尤其是對於正在學習樂器的音樂愛好者、演奏者來說,這個節拍器可以大派用場。Soundbrenner內置的震動機可以產生最高300 BPM的脈衝式震動。用家可以透過藍牙將節拍器連接到智能手機上,並安裝專用應用程式,便可以設定震動頻率,從而在沒有鼓手的情況下也可抓準節奏。

 

提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是近年眾多新興行業中發展較快的一行。上述那兩個智能穿戴式裝置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我相信隨之而來的將是物聯網天下,它將以驚人的發展速度滲透各行各業,同時亦會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究竟香港有甚麼優勢發展物聯網呢?

 

香港是一個具有完善電訊網絡的城市,不單擁有先進的電訊基礎設施,還能夠以具競爭的價格提供各類既高效率又可靠的服務。香港另一個獨特優勢,就是我們背靠南中國生產基地。現時在香港的物聯網企業家大多數從事生產及設計智能可穿戴設備,他們都需要製作貨辦,內地生產線只是一步之隔,對他們來說十分方便省時,因此他們很多都樂於以香港作基地發展業務。

 

聽完幾個初創企業例子,我們再看看整體數字。近年確實越來越多初創企業在香港成立,有本土企業,也有外來企業。根據投資推廣署的最新數字,現時香港有42間共用工作空間及培育中心,相比起2010年時只有三間,數目增加了十幾倍。目前1,065間初創企業在這些共用工作空間內營運,共聘用2,381名員工,當中超過一半的初創企業由本地人創辦,近四成的初創企業由來自海外或內地的人士創辦,7%的初創企業則由回流的香港人創辦。這些共用工作空間提供經濟實惠的辦公空間、無線上網服務、基本的辦公設備,而最重要的是讓有志創業的人士有機會接觸合作夥伴和投資者。

 

過去兩年我走訪過不少這些coworking space,亦有機會與很多創業者交流,了解他們選擇香港的原因。他們看到香港是一個很獨特的據點,可讓他們發揮所長。事實上,香港擁有多項營商優勢,例如香港連續第21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因此一直是成立公司和創業的首選目的地。香港有超過7,000間設於香港境外的企業選擇在此成立業務據點。我們的利得稅率是全球最低之一、還有法治基礎穩健、資訊自由流通,凡此種種對創業家以至跨國企業都很有吸引力。

 

探訪亦讓我明白初創企業發展需要多項配套,例如種子基金、社群網絡、商務發展支援、設計支援、推廣平台及持續投資等。為了進一步協助初創企業社群及推動香港的創業生態系統,我局轄下的投資推廣署在兩年前開展的大型推廣活動──StartmeupHK(StartmeupHK創業計劃),宣傳香港作為全球初創企業樞紐的優勢,吸引創新和具潛力的初創企業來港開業,同時亦吸引不少國際級天使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基金注視以香港為基地的企業。

 

在剛宣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我們有一系列措施支援初創企業,包括科技園(香港科技園公司)會預留5,000萬元設立「科技企業投資基金」,以配對形式投資園內的初創企業。科技園亦將延展「飛躍企業促進計劃」,為更多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支援。我們亦會優化「小型貸款計劃」和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當然,我們亦有一系列針對中小企的支援措施,包括再度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特別優惠措施」的申請期,擴大「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範圍,增加「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的資助上限,以及向兩個基金注資等。透過這些支援措施,我們希望改善本地初創企業生態環境,配合香港經濟高增值發展的大方向,促進本地產業多元化,從而推動工商業界持續發展。

 

香港一直是創業家的搖籃,多年來都跟着國際趨勢演變。踏入21世紀,資訊科技爆發令世界各國都重視初創企業培育。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營造出相當健全的創業生態環境,增長速度亦較其他地區顯著。配合香港便利營商的自由環境、健全的法治和基礎建設,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創業投資者和天使投資者注視這裏的新企業,使香港成為創業家進軍國際的最佳據點。我鼓勵在座各位多加留意初創企業的發展,並在適當時機加强與這新興產業群的合作,互補優勢,提升彼此競爭力。期望大家都能夠像孟嘗君般招攬有潛質的食客,令大家的業務更上一層樓。

 

(以上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5月5日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董會講座的致辭全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