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日本外務省網站於3月16日公布了中國1969年發行的一張標有「尖閣群島」的地圖,該地圖中引發中日兩國之間就釣魚台列嶼歸屬問題的新一輪舌戰。日本信誓旦旦聲稱此地圖說明中國政府在當時是承認了「尖閣群島」屬於日本,北京外交部則回應反駁,卻沒有清楚說明為何這張地圖將釣魚台列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標示為「尖閣群島」。
目前,日方已聲稱將藉此「新發現」,進一步強化對國際輿論的導向。無可否認,此舉對中國大陸與台灣爭奪國際輿論制高點,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
因此,如何將問題還原歷史,清晰解釋地圖的「錯誤」緣由,以正視聽,是釣魚台研究學者不可迴避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地圖中,在釣魚台部分出現「錯誤」,並遭日本大事炒作並非首次。多年前,日本已有議員將1960年由北京市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圖集》中標注「尖閣群島」、「魚釣島」等日本名稱及顯示劃歸日本的國界線部分拿到日本國會展示。北京當時並沒有就此回應,不過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則強調根據1958年的地圖再版的1960年版地圖是依照抗戰期間由日本控制的《申報》所繪製的版本。然而,此說雖然說明了地圖錯誤的由來,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新中國用了「錯誤」的地圖,為什麼繼續沿用「尖閣群島」的名稱?
而就這次1969年地圖的風波,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對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進行了長期的殖民統治,有關地圖上涉及釣魚島地名標注的變化與此有關」。不過,洪磊只點到即止,沒有進一步說明,以致讀者也未能明瞭其中。
其實,這直接涉及到日本於1900年對當時清朝所稱的「釣魚嶼」(釣魚台)各島重新命名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1870年代,日本帝國開始覬覦琉球,東海風起雲湧,當時釣魚台為台灣噶瑪蘭廳(今宜蘭縣)之衝要。1885年明治政府目標瞄準釣魚台,然為免「招致清國猜疑」,故暫緩設立「國標」之事。直到1895年1月,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節節敗退,鑑於「當時之情勢與今日大異」,於是日本透過內閣決議,將釣魚台各島納入「大日本帝國」的版圖。
由於內閣決議是秘密進行,清朝並未察覺。隨後,日本與戰敗的清朝談判割讓台灣事宜,鑑於釣魚台並非清朝不同意的割讓範圍,李鴻章在與日商議割讓事宜時,並不着眼於台灣東北各島包括釣魚台,而是將重點放在避免澎湖以西靠近福建的島嶼。
4月17日,清朝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被割讓給日本,此後數十年釣魚台各島未再進入中國大陸的視野。5年後的1900年,日本將釣魚台及相關島嶼易名為「尖閣列島」,而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因統治範圍不及台灣,故對日本一直沿用的「尖閣列島」並不費心。
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馬關條約》隨之失效,日本除撤出琉球,也撤出台灣。盟軍(美國)根據日本所提交的「沖繩縣」之行政管轄範圍接收琉球,其中就包括了「尖閣列島」。雖然美國將「沖繩縣」改回「琉球」,但是並無意識到「尖閣列島」即18世紀以來法國傳教士、航海家、英國海軍所繪中國與附近地圖中經常出現的「Tyaoyusu」(「釣魚嶼」的閩南語發音)等島嶼,而繼續使用日文發音的Uotsuri-jima(「魚釣島」)等島名。
涉及日本併吞琉球統治台灣歷史
中華民國也根據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的台灣總督府轄下的範圍接收睽違半個世紀的台灣,當時並未立刻察覺到不在其中的「尖閣列島」,即為明清時期一直被長期認知的「釣魚嶼」
目前,日方已聲稱將藉此「新發現」,進一步強化對國際輿論的導向。無可否認,此舉對中國大陸與台灣爭奪國際輿論制高點,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
因此,如何將問題還原歷史,清晰解釋地圖的「錯誤」緣由,以正視聽,是釣魚台研究學者不可迴避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地圖中,在釣魚台部分出現「錯誤」,並遭日本大事炒作並非首次。多年前,日本已有議員將1960年由北京市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圖集》中標注「尖閣群島」、「魚釣島」等日本名稱及顯示劃歸日本的國界線部分拿到日本國會展示。北京當時並沒有就此回應,不過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則強調根據1958年的地圖再版的1960年版地圖是依照抗戰期間由日本控制的《申報》所繪製的版本。然而,此說雖然說明了地圖錯誤的由來,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新中國用了「錯誤」的地圖,為什麼繼續沿用「尖閣群島」的名稱?
而就這次1969年地圖的風波,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對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進行了長期的殖民統治,有關地圖上涉及釣魚島地名標注的變化與此有關」。不過,洪磊只點到即止,沒有進一步說明,以致讀者也未能明瞭其中。
其實,這直接涉及到日本於1900年對當時清朝所稱的「釣魚嶼」(釣魚台)各島重新命名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1870年代,日本帝國開始覬覦琉球,東海風起雲湧,當時釣魚台為台灣噶瑪蘭廳(今宜蘭縣)之衝要。1885年明治政府目標瞄準釣魚台,然為免「招致清國猜疑」,故暫緩設立「國標」之事。直到1895年1月,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節節敗退,鑑於「當時之情勢與今日大異」,於是日本透過內閣決議,將釣魚台各島納入「大日本帝國」的版圖。
由於內閣決議是秘密進行,清朝並未察覺。隨後,日本與戰敗的清朝談判割讓台灣事宜,鑑於釣魚台並非清朝不同意的割讓範圍,李鴻章在與日商議割讓事宜時,並不着眼於台灣東北各島包括釣魚台,而是將重點放在避免澎湖以西靠近福建的島嶼。
4月17日,清朝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被割讓給日本,此後數十年釣魚台各島未再進入中國大陸的視野。5年後的1900年,日本將釣魚台及相關島嶼易名為「尖閣列島」,而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因統治範圍不及台灣,故對日本一直沿用的「尖閣列島」並不費心。
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馬關條約》隨之失效,日本除撤出琉球,也撤出台灣。盟軍(美國)根據日本所提交的「沖繩縣」之行政管轄範圍接收琉球,其中就包括了「尖閣列島」。雖然美國將「沖繩縣」改回「琉球」,但是並無意識到「尖閣列島」即18世紀以來法國傳教士、航海家、英國海軍所繪中國與附近地圖中經常出現的「Tyaoyusu」(「釣魚嶼」的閩南語發音)等島嶼,而繼續使用日文發音的Uotsuri-jima(「魚釣島」)等島名。
涉及日本併吞琉球統治台灣歷史
中華民國也根據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的台灣總督府轄下的範圍接收睽違半個世紀的台灣,當時並未立刻察覺到不在其中的「尖閣列島」,即為明清時期一直被長期認知的「釣魚嶼」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