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我用「入面」博取賞識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29日 21:35
2015年03月2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段三分鐘的YouTube片,《日日去鳩嗚》紅了一個華Dee。


我以為,在講求即食的網絡世界,他也像其他網絡紅人一樣,只會是短暫的話題,尤其佔領日子遠去,人們生活重踏「正軌」,記憶開始衰退。


然而華Dee的訪問,依然一個接一個。


「當日拍攝後剪片,阿修(導演)和我邊看邊笑。我們不是覺得畫面搞笑,而是苦笑自己前途或許就因這條片斷送了。」


雖說如此,他最後還是豁出去,大概是因為他其實沒什麼可以再輸。


「華Dee」不是藝名,他全名何啟華,中學時開始發「明星夢」。


但他不是想做劉德華,不是想做大明星,而是做一個電影演員。


只是,在現實裏,他眼中本來代表專業、夢想的四個字,卻只淪為票房、票房和票房。


於是,這天在咖啡室裏,當這個能演擅舞的年輕人說起尖沙嘴簽唱會有幾百人排隊合照的同時,香港電影世界其實只夠容納他為出場幾秒的鹹濕小角色,我聽了,不無唏噓。


「廢柴」進軍戲劇

除下黑超,換上黑帽,一身黑衣的華Dee,真人比短片裏那個扮劉華出神入化的「騎呢」男子,年輕得多,或許是因為拍片時,他要不架上黑超掩住會出賣年齡的眼睛,要不就用力讓臉頰的肉往上堆,堆起兩眼旁邊的皺紋。說他樣子似明星,輪廓其實更像梁思浩,但他同時又很劉華,一舉手一投足都像劉華上身。「中學時已經開始扮他,動靜好易捉。劉德華的動靜,例如舔脷、用手指住台下歌迷,都是劉德華塑造給『劉德華』的。」他邊說邊學,手舞足蹈,我和攝記笑翻了,說他真的好似好似。


華Dee今年二十五歲,在會考拿了兩分後,就出來打工,至今已七個年頭。那時候,他已知道自己愛演戲。「中學時,我成日爭住做班長、科長,可以搬書走來走去嘛,我不喜歡上堂。有個老師見我常在教員室外與阿sir玩,覺得我有表演慾,於是找我入劇社,說有個角色很適合我演。」那套劇,叫《五個廢柴進軍世界盃》,藍本是電影《流浪漢世界盃》,講述由香港露宿者組成的曙光足球隊參加無家者世界盃的故事,華Dee演的「臭口華」,是五個廢柴之一。排戲一年,他中四開始四出表演參賽,還獲提名最佳男主角,雖然最後名落孫山,但「這開始了我追求戲劇的人生」。


「唔靚仔」 跳舞傍身

他現在的正職,是freelance performer,有部分收入來自演戲,但主要來源其實是關於跳舞。中五畢業後,他邊打工邊學戲,先加入當時的灣仔劇團(現稱團劇團),後來獲商台主辦的「天比高創作伙伴」取錄,跟戲劇界不少名人學戲,同時在外面學跳舞。「只懂演戲,好像不夠,所以學跳舞,希望有一技之長。他師從當時香港街舞界有名的冠軍級人物Popper 88,也曾到過韓國習舞,幾年來四處表演、比賽,所以當《日日去鳩嗚》紅遍網絡後,他親身到旺角表演時,很多人都驚訝﹕原來這個人真係有料到的。華Dee說,他一直沒有忘記演戲夢,但慢慢開始覺得跳舞看來比演戲更適合自己。「我覺得自己唔靚仔。」他試過不少鏡,戲劇試過,影視也試過,但影視的常常落空。「我後來看,為什麼那些人中cast呢?他們做出來唔好睇喎?哦,因為靚仔囉。那又合理的,有誰不喜歡看靚嘢?」


好想、好想、好想做電影演員

鏡頭裏、觀眾前,華Dee都是自信滿滿的人;面對聲嘶力竭尖叫的支持者,他絕不欺場,可是他說會自卑。喜歡演戲,但沒有電影導演賞識;喜歡街舞,前年在廣州比賽爭冠軍時,卻跳斷了韌帶。「有一個動作,跳落台時,不小心拗了落地,啪了兩聲,當時仍可以走動,以為沒事,也或許是腎上腺素蓋過感覺。最後輸了比賽,只得亞軍,膝蓋也腫了起來。」回到香港,才知嚴重到要做手術。「我是一個dancer呀!」情節就像黃修平的《狂舞派》,「那時覺得『這樣就一世』。雖然仍行得走得,但一定沒有以前咁好跳。現在,翻風落雨也真的會風濕痛」。


跟King sir學「內在」演戲

人生迎來低潮,但原來是個重燃電影夢的轉捩點。無法跳舞的的休養日子,朋友介紹華Dee上鍾景輝的堂學方法演技,「我發現,外貌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入面那東西」。他指着胸口,「入面那東西,如果做得到,就算一個幾靚仔的人都取代唔到你。好似劉青雲,唔靚仔喇啩?但他演得好好看。為什麼呢?因為他入面有。」他說,「電影演員」四個字,他很渴望,「其實我唔係要做明星或者偶像,要做偶像,我會去做歌手。『電影演員』這個名,好高貴,是藝術家,是一種專業」。他連連拍枱,說真的「好想、好想、好想」。


雖然香港電影業只能容納靚仔,雖然當自由表演者平均月薪只有八千,但七年來,華Dee未言棄。「我做過我好唔想做嘅嘢,才意識到原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很重要的」。華Dee曾這樣數算自己的追夢過程,「跳過演唱會、演過舞台劇、上過大銀幕、做過音樂劇、四圍主持過、喪屍扮演過、臨記申請過、洗地又試過、傳銷都做過、賣衫被炒過、侍應兼職過、望天打卦過……」他說,中五畢業後,他第一份工是傳銷,被騙了三萬多元,「買好多產品回來,減肥茶、豐胸膏、護膚,走遍旺角、尖沙嘴、銅鑼灣。那時剛畢業,雄心壯志搵錢,而傳銷公司正是洗腦的地方,常找成功人士做講座,告訴你搵錢有多重要。但我做不下去,好辛苦,無法為了錢而不擇手段,呃朋友入會。說到底,根本連自己也不相信那些產品的功效。公司開給我的支票,我收過最少的只有廿幾蚊」。然後,他也試過做時裝店兼職售貨員,不過他把自己的銷售額都轉移給全職同事,最後因為無業績而被炒。「炒了之後,既然一無所有,就找方法讓自己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於是,入劇團、學表演,「在演戲世界,我找回自己,找到存在意義」。


等機會登大銀幕

只不過,電影這門工業,很難入行。「最接近又比較容易的方法,或許是拍學生作品。不停地拍,不停地cast。」華Dee說,有個叫劇場精武門的地方,獨立電影、學生電影,都會在那裏招募演員,不過報酬不多,一般是五百元一組戲,即是大概八至九小時。「慢慢,會識到行內的人,當你跟過的導演,將來真的投身電影界,有機會的話、記得你的話、覺得你做得好的話,就會找你。但這種建立機會的速度,好慢。」他說,有些獨立導演很厲害,會到法國康城那些參展,那些導演較容易起用沒有名氣的演員,但那些導演的戲,也未必上大銀幕,「那些導演,其實都在等機會,希望可以拍到大銀幕電影。一直等,一直等」。尤其香港電影業正處於低處未算低的低谷,這種有志有才能的人,像華Dee或他口中的獨立導演,其實大有人在。九七年後,香港不論大專院校抑或坊間機構,提供電影或錄像製作的課程持續增加,每有大量人專業人員投身業界,但在生存環境愈趨困難的情况下,業界根本無法容納這大量的人才。「九○年代之後,玩法完全不同了,你紅就可以拍戲。無演技不重要,我用鏡頭take你之嘛,將那些鏡頭砌砌砌,砌成一部戲。於是,DJ可以拍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