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國謙﹕好一句「野蠻的驕傲」!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28日 06:35
2015年03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連串針對水貨客的所謂「光復行動」,最終演變成欺凌弱小的暴力事件。面對社會強烈的譴責,曾經參與行動的示威者紛紛以歪理卸責,其中最經典的要算「熱血公民」核心成員、理工大學講師鄭松泰的言論。鄭松泰接受電視台訪問時竟然說,示威者的暴力行為是政府(他們口中的「港共政權」)逼出來的:「你有一個蠻不講理的文明,我哋咪畀你見到野蠻的驕傲!」一派「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囂張氣焰。這些所謂「光復行動」,令人最關注的是背後是否有政治動機?是否有人借反水貨客為名,鼓吹「港獨」為實?那一句「野蠻的驕傲」或多或少惹人聯想……


「野蠻的驕傲」這句話,其實源自台灣本土導演魏德聖2011年上演的史詩式大片《賽德克•巴萊》。電影講述1930年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台灣一個原住民部族抗暴的血淚歷史。如果抽離情境,便會發現電影其實是講述身分認同、文化衝突以及權力爭奪。飾演部族領袖的男主角率領族人起義抗暴前夕,義無反顧地說:「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自此,這句話在台灣社會成了經典名句,隱隱然有一種抗拒「強權」、捍衛族群或自身價值的含意。而這句話,也被香港的港獨勢力借用,說「香港人」需要「野蠻的驕傲」去推動所謂「本土政治」。


事實上,無論在回歸前或回歸初期,港獨主張在香港都沒有什麼市場。印象中,大約在10年前,網絡上首次出現港獨組織,名為「我是香港人連線」,主張「獨立建國」,煽動網民加入。該組織的「宣言」內容,跟台灣民進黨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十分相似,相信是有樣學樣的結果。這個組織的活動由始至終都只限於網絡宣傳,沒有太大動作。但這個情况近年已出現變化,不僅多個鼓吹港獨的組織,例如什麼「香港自治運動」、「香港人優先」、「熱血公民」等等相繼出現,這些組織更公然作出挑釁行動,包括衝擊解放軍軍營,在示威遊行中高舉象徵港獨的「龍獅旗」,高叫港獨口號,如「中國人滾回中國去」、「香港建國」等等,反映出港獨主張已經公開化,由最初沒有市場到如今已經變得有市場。


分離活動需要文化去推動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十分複雜,大致可分為政治及社會兩方面的因素。在政治方面,一些人在香港主權回歸後無法接受共產黨管治的政治現實,希望跟大陸切割。而社會方面,近年中港矛盾愈演愈烈令本土意識抬頭,這些矛盾包括大量自由行旅客湧入造成很多民生問題;水貨客擾亂居民生活;內地孕婦衝關產子佔用醫院牀位;雙非兒童跟本港學童競爭學位;內地生來港讀大學,令本港考不上大學的年輕人感覺被搶去入讀大學的機會;內地人來港買樓造成本港「無殼一族」很大怨氣,歸咎內地人推高本港樓價等等,這種強烈不滿的情緒令本土意識抬頭,亦容易被港獨主張所吸收甚至騎劫。近日那些所謂「光復行動」很難令人相信沒有港獨勢力乘機搞事。


在中國昆明出生、專門研究民族主義的美國著名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著作中曾經指出,分離活動與文化有一定的關係,透過自身文化的建設去確立自我身分認同,跟原本母體民族區分及分離出來。安德森的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分離活動需要文化去推動。台灣民進黨多年來致力搞「去中國化」的教育,也大搞本土文化,透過「洗腦」去建立台獨的民眾基礎,而香港的港獨勢力也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香港自治運動」發起人陳雲,可說是港獨的理論家。他的城邦論有不少支持者,亦因此被稱為「國師」。該組織非常重視宣傳,出版《龍獅報》,搞網站,還開研討會。至於熱血公民,則以「文化抗共」及「文化建國」為理念,營運《熱血時報》網站、網台、出版刊物,以及主辦多項本土意識活動。另外,香港大學學生刊物《學苑》近年也先後出版了《香港民族論》、《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及《香港民主獨立》的專書或專題期刊。


凡此種種的文化「洗腦」工程帶動了港獨思潮的興起。最近香港大學一個校內民調顯示,支持港獨的學生人數由上次調查的15 %上升接近一倍至28%,港獨思潮正像癌細胞一樣在校園、在年輕人社群中擴散,情况令人憂慮。雖然這些港獨主張目前仍然停留在政治鬥爭的意識形態層面,並不是實際行動,但也足以損害香港社會的穩定。香港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發布港獨言論並不違法,况且這種言論目前已經建立了宣傳網絡,要禁也禁不絕,嚴打也打不完。分離主義的對立面是民族主義和國家觀念,所以說,對抗分離主義的最佳方法,是加強民族情懷以及國家觀念的建立,以形成對分離主義的「免疫能力」。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期間,當時的年輕一代目睹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以及不公義情况,產生對殖民統治的不滿情緒,反而刺激了他們的民族情懷以及國家觀念,當年的「中文運動」以及「保釣運動」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但可惜的是,香港回歸祖國之後,教育政策的失誤,反而令年輕一代逐漸失去民族情懷以及國家觀念,加上反對派不斷抹黑共產黨的管治,令「愛國」負上原罪,「愛國不等於愛黨」成為反對派打壓國民教育推行的似是而非的藉口。最近著名影星成龍監製及主演的大片《天將雄師》,在內地叫好叫座,票房高達7億,但在香港上演則票房欠佳,其中一個主因,是成龍自從被指「太愛國」後便在香港失寵!成龍對於近年被指愛國,拍攝的電影都以保護國寶為題材,有如此回應:「人不應該愛國嗎?」成龍的回應實在太棒了。


加強國民教育重中之重

當一個社會對愛國情懷投以鄙視目光的時候,便顯示這個社會有病,因此,對於近日聖心小學在周會期間播放兒歌《中國是我家》而受到一些人責難,便不難理解了。加強國民教育以及強化國家觀念是特區政府未來重中之重的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對抗分離主義的荼毒,只要「免疫能力」建立了,港獨主張便會不成氣候,只能變成一場鬧劇!


作者是民建聯立法會黨團召集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