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剛去世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最大成就未必是令到該國由1965年獨立時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港口城市,能夠在短短數十年內晉身成為國民收入達到先進發達國家水平,而是其推行的組屋政策,令到當地逾九成人口可擁有自置居所,不用像香港人般捱貴樓。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在樓價高企時,香港「無殼蝸牛」羨慕新加坡的組屋,自然可以理解。雖然香港政府也有建造和出售居屋,但以剛完成抽籤、香港12年來首度推售的新居屋單位為例,白表中籤率不足一個巴仙,而就算抽到,居屋定價也要私樓市價的七成,絕不便宜,且日後若要轉售便要補回三成地價,而新加坡現時最新的實用面積600餘呎組屋,只要約港幣45萬元,更可從公積金或向政府借首期,吸引力自然更勝香港的居屋,更重要是人人可買,只要輪候,不用抽籤!
享組屋 捱貴稅
不過,正如原來也是新加坡人的曾淵滄教授所言,新加坡不斷大量興建極廉價的組屋,等同放棄了賣地收入,便要向其他財政收入打主意,如香港薪俸稅最高標準稅率為15%,但新加坡則是22%,另外更要徵收各式銷售稅。要知道,銷售稅其實是累退稅,對窮人最不利,因窮人大部分收入都要花掉來生活,富人則因收入高,花極也只佔收入的小部分而已。
新加坡有組屋政策,買私人樓的僅佔人口的小部分,雖然當地近年樓價也升了不少,但與香港的樓價升幅仍有頗大差距,而升得高,跌時也多會跌得特別的重,如1997年前香港私人住宅樓價升得遠比新加坡的強勁,之後跌幅也比新加坡更厲害(圖1),而近一兩年新加坡樓價在高位受壓,香港則屢破新高,後市又會如何?
強勢政府 有效增土地供應
新加坡能夠不斷大建組屋,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李光耀及其繼任人的強勢施政下,覓地起樓遠較香港容易。現在新加坡有一半土地已發展,且可不斷填海「擴容」,曾淵滄教授便說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遷來香港時,新加坡國土面積只為500多平方公里,而透過填海,新加坡現已擴大至700多平方公里。反觀香港,近年不要說填海,開發新界東北也阻力重重,而現時的郊野公園面積,反較1974年時還要大,若加大某區樓宇密度,同樣往往會遇到示威或立法會拉布等阻力。
港限外勞輸入 建築成本高
除了土地供應的問題,香港政府興建公屋居屋,又或私人發展商起樓,也要面對建築成本高漲的問題。若我們看看兩地的人口統計數字,會發覺新加坡人口在1990年的略高於300萬,現已增至500多萬,增幅達六成以上,而同期香港人口則由500多萬增至700多萬,同樣是增加了200多萬,但增幅明顯不同(圖2)。
新加坡20多年來人口大增,主要歸功於其針對當地經濟需要的輸入外勞政策,一方面輸入了不少高學歷專才,有利經濟發展,同時也引入大量建築工人,壓抑了建築成本。相對下,香港過去20多年增加的人口,不少是屬於每天150名來自內地的單程證名額,當中高學歷不多,至少在其融合香港社會前,為經濟貢獻有限,而同時雖然香港一些行業如建築界人手不足,政界及社福界卻傾向反對輸入外勞,由此而扯高了建造成本,不利壓低樓價。
雖然新加坡人口增幅驚人,因當地政府搵地起樓易,且建築成本低,房屋供應充足,令到當地人口與房屋比例維持在穩定水平,一些時候如2003至2005年更有供過於求的情况(圖3),樓價便也對香港穩定。
有樓港人生活水平比星人高
話又說回來,香港沒有組屋,但是否便一無是處?那要看看你如是香港人,是否能在早年已買樓。新加坡的市民雖然有廉價面積大組屋,但因新供應不斷,組屋升值有限,不如香港的業主,只要擁有一兩件「磚頭」,身家過千萬絕無難度。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也指出,雖然2014年新加坡人民收入比香港高,但人均私人消費只有20,684美元,比香港的26,281美元低了21.3%(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是新加坡人雖不用供貴樓,卻要供大筆中央公積金,因而減少了可作消費的收入),兩地人民生活水平誰好誰壞,見仁見智,而筆者認為,香港業主擁有的物業有價,只要有樓收租,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水平會遠高於新加坡的市民。獅子山學會董事王弼便打趣的說,如將新加坡視作李光耀家族管理的一家「公司」,當地的組屋便等如員工(國民)的「宿舍」而已。
港樓對內地人吸引力大減
李光耀一直羨幕香港擁有中國這個廣大的經濟腹地,而事實上除了零售和旅遊等行業受惠內地自由行,年前也有不少內地人來香港買樓,谷起了香港的樓價和成交。內地人喜到香港買樓,除了曾可作投資移民項目外,也因人民幣長時間升值,令到內地人覺得以人民幣計價,香港的物業相宜。不過,人民幣近一年多來出現貶值,加上政府推出針對內地人買樓的相關辣稅,內地人買入香港物業的交投大減(圖4),美聯主席黃建業便指內地人來港買樓的「黃金期」已過,將來樓價能否單位靠本地資金而長升長有,實在值得留意。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在樓價高企時,香港「無殼蝸牛」羨慕新加坡的組屋,自然可以理解。雖然香港政府也有建造和出售居屋,但以剛完成抽籤、香港12年來首度推售的新居屋單位為例,白表中籤率不足一個巴仙,而就算抽到,居屋定價也要私樓市價的七成,絕不便宜,且日後若要轉售便要補回三成地價,而新加坡現時最新的實用面積600餘呎組屋,只要約港幣45萬元,更可從公積金或向政府借首期,吸引力自然更勝香港的居屋,更重要是人人可買,只要輪候,不用抽籤!
享組屋 捱貴稅
不過,正如原來也是新加坡人的曾淵滄教授所言,新加坡不斷大量興建極廉價的組屋,等同放棄了賣地收入,便要向其他財政收入打主意,如香港薪俸稅最高標準稅率為15%,但新加坡則是22%,另外更要徵收各式銷售稅。要知道,銷售稅其實是累退稅,對窮人最不利,因窮人大部分收入都要花掉來生活,富人則因收入高,花極也只佔收入的小部分而已。
新加坡有組屋政策,買私人樓的僅佔人口的小部分,雖然當地近年樓價也升了不少,但與香港的樓價升幅仍有頗大差距,而升得高,跌時也多會跌得特別的重,如1997年前香港私人住宅樓價升得遠比新加坡的強勁,之後跌幅也比新加坡更厲害(圖1),而近一兩年新加坡樓價在高位受壓,香港則屢破新高,後市又會如何?
強勢政府 有效增土地供應
新加坡能夠不斷大建組屋,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李光耀及其繼任人的強勢施政下,覓地起樓遠較香港容易。現在新加坡有一半土地已發展,且可不斷填海「擴容」,曾淵滄教授便說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遷來香港時,新加坡國土面積只為500多平方公里,而透過填海,新加坡現已擴大至700多平方公里。反觀香港,近年不要說填海,開發新界東北也阻力重重,而現時的郊野公園面積,反較1974年時還要大,若加大某區樓宇密度,同樣往往會遇到示威或立法會拉布等阻力。
港限外勞輸入 建築成本高
除了土地供應的問題,香港政府興建公屋居屋,又或私人發展商起樓,也要面對建築成本高漲的問題。若我們看看兩地的人口統計數字,會發覺新加坡人口在1990年的略高於300萬,現已增至500多萬,增幅達六成以上,而同期香港人口則由500多萬增至700多萬,同樣是增加了200多萬,但增幅明顯不同(圖2)。
新加坡20多年來人口大增,主要歸功於其針對當地經濟需要的輸入外勞政策,一方面輸入了不少高學歷專才,有利經濟發展,同時也引入大量建築工人,壓抑了建築成本。相對下,香港過去20多年增加的人口,不少是屬於每天150名來自內地的單程證名額,當中高學歷不多,至少在其融合香港社會前,為經濟貢獻有限,而同時雖然香港一些行業如建築界人手不足,政界及社福界卻傾向反對輸入外勞,由此而扯高了建造成本,不利壓低樓價。
雖然新加坡人口增幅驚人,因當地政府搵地起樓易,且建築成本低,房屋供應充足,令到當地人口與房屋比例維持在穩定水平,一些時候如2003至2005年更有供過於求的情况(圖3),樓價便也對香港穩定。
有樓港人生活水平比星人高
話又說回來,香港沒有組屋,但是否便一無是處?那要看看你如是香港人,是否能在早年已買樓。新加坡的市民雖然有廉價面積大組屋,但因新供應不斷,組屋升值有限,不如香港的業主,只要擁有一兩件「磚頭」,身家過千萬絕無難度。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也指出,雖然2014年新加坡人民收入比香港高,但人均私人消費只有20,684美元,比香港的26,281美元低了21.3%(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是新加坡人雖不用供貴樓,卻要供大筆中央公積金,因而減少了可作消費的收入),兩地人民生活水平誰好誰壞,見仁見智,而筆者認為,香港業主擁有的物業有價,只要有樓收租,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水平會遠高於新加坡的市民。獅子山學會董事王弼便打趣的說,如將新加坡視作李光耀家族管理的一家「公司」,當地的組屋便等如員工(國民)的「宿舍」而已。
港樓對內地人吸引力大減
李光耀一直羨幕香港擁有中國這個廣大的經濟腹地,而事實上除了零售和旅遊等行業受惠內地自由行,年前也有不少內地人來香港買樓,谷起了香港的樓價和成交。內地人喜到香港買樓,除了曾可作投資移民項目外,也因人民幣長時間升值,令到內地人覺得以人民幣計價,香港的物業相宜。不過,人民幣近一年多來出現貶值,加上政府推出針對內地人買樓的相關辣稅,內地人買入香港物業的交投大減(圖4),美聯主席黃建業便指內地人來港買樓的「黃金期」已過,將來樓價能否單位靠本地資金而長升長有,實在值得留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