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要對懷疑抱懷疑態度孆憛R林沛理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3日 06:35
2015年03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的核心價值和社會和諧正被一種不斷蔓延的猜疑文化(culture of suspicion)侵蝕。人並非天生多疑,他們學會防範,因為在一個充滿欺詐、謊言和操縱;將意見呈現成事實、掩飾包裝為真相的世界,不提高警覺和常備不懈,便很容易受騙上當。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對社會不信任,因為社會不值得信任,我們的犬儒和滿腹疑惑是我們汲取教訓之後學會的後天反應(learned response)。


社會是怎樣變得不值得我們信任的?這可以從兩方面說起:科學研究的商品化與大學經營的企業化。2005年逝世的羅馬天主教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在位時對墮胎和避孕所持的保守立場經常受到質疑,但他直言不諱批評科學家飽受大企業的剝削和利用,並甘之如飴甚至沾沾自喜,卻顯示了深刻的洞察力。


2002年3月,他在致波蘭教廷大使的信函中嚴厲譴責凌駕一切的金錢利益令科學誤入歧途。在他看來,科學家做研究不再是為了尋找真相、消弭貧窮和拯救生命,而是為企業賺取最大的利潤。這不只是科學的墮落,更是人類的災難;也解釋了為什麼有關生物醫學與藥物的科研計劃,總是與它們潛在的盈利能力掛鈎。


任教於美國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克瑞姆斯基(Sheldon Krimsky)在《但求私利的科學》(Science in the Private Interest)也指出,大學與大企業簽訂浮士德式的協議,將科研的成果拱手讓人,以換取動輒過億美元的科研經費。大學這樣做,無異於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因為傳遞和普及知識——而不是將知識私有化——是大學的使命和社會責任。


高等教育待價而沽 世人心灰

這同時改變了大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