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銘銘的媽媽訴說,孩子喜歡惹人生氣,例如吃飯時他會刻意用吃過的筷子翻動整盆菜,倒盡大家胃口;當媽媽叫他收拾玩具時,他會刻意當着媽媽面前將玩具四處丟。
故意唱反調,不服從指令,或以發脾氣達到目的等等,並非兒童的天性,當中必有特別因由。例如弟妹出生後覺得自己被忽略了,因此刻意引人注意;也可能家庭管教太嚴厲,孩子以挑釁行為來對抗;又或家長太寵溺,令孩子無限擴張自己的權力範圍,產生不恰當的行為等等。以上不同情况,處理方法不一,當家長面對孩子挑釁時,宜嘗試了解背後原因並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挑釁 家長首要冷靜
一般而言,父母在處理孩子挑釁時,首要保持冷靜。被激怒而失去理智的父母,往往容易示範理虧的行為或以體罰孩子作結,既令他模仿以發脾氣或暴力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也易令他們因受壓抑而引伸出愈來愈嚴重的反叛行為,造成惡性循環。家長在訓斥孩子時,宜以堅定和平穩的語氣,清晰地告之哪些事情他們可以自由去做,哪些不可,讓他們感到自己有選擇餘地之餘,也明白父母的底線和要求。
討論問題 尋求根源
若孩子企圖透過發脾氣、甚至打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宜向他表示,爸媽明白他此刻的情緒,並以簡單指令請他冷靜,按不同情况處理,如抱緊他、讓他在房間獨處或家長離開一下等不同方法,讓他有冷靜的空間。待孩子冷靜下來,父母可視乎其理解能力,與他們一起討論問題,當中宜多探討他為何這樣做,抽絲剝繭地尋求問題極致的根源,共同決定未來處理同一問題的方法。
世上並沒有頑皮的孩子,頑皮的背後往往隱藏着沒被滿足的需要。故此,父母的焦點應該放在挑釁行為的背後原因,而非行為本身。只要父母探索到兩者箇中關係,並加以恰當處理,問題可望迎刃而解。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健苗軒註冊社工
陳潔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