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是個善忘的城市,街道東拆西建,每天塵土飛揚,人們營營役役忙着東奔西走,沒留心錯過了些什麼。
然而只要你在港島區活動,總會碰到這一樣倖存之物,人們安坐其中,享受難得的緩慢,這趟旅程只需花閣下二元三角,卻能夠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百多年來,電車年復年地服務香港市民,它所背負的歷史吸引了不少有心人,一頭鑽進電車的世界,懷緬香港變遷。
跟《香港電車》作者同行
Alan(張順光)收集香港老明信片,尤以電車專題為人知曉。1998年,他曾推出《香港電車》一書,早已絕版,近日三聯書店推出「香港經典系列」,將一系列與香港近代各行各業歷史有關的書籍,以普及版形式推出。電車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當然榜上有名。在剛過去的周末,書店便舉辦了一次「懷舊電車遊」 ,邀請了Alan與讀者一起坐上#120電車,由屈地街電車廠出發,遊了一趟「電車河」,沿路細察香港的改變,感受Alan對電車的熱愛。
且聽Alan簡單開場白﹕「電車是香港第二古老的交通工具。香港最早的陸上交通是纜車,1888年開行,電車則是1904年,兩種交通工具都以路軌行走。但似乎香港人對電車的感情更深,因為電車是普羅大眾每天都使用的交通工具,纜車多是遊客使用或假日才乘坐,而且消費貴。已運行了108年的電車,車資仍為$2.3,實在超值。」
第二古老交通工具 運行108年
回說電車歷史,當然與殖民地有關,Alan說﹕「電車的技術從英國引入,經歷了好幾代變遷,最初由渣甸洋行建議引進,車廂由英國運來,再嵌砌。後來電車公司於1974被九倉接收,至2009年,被法國公司威立雅運輸集團買了50%股權,翌年將另外50%都買下,現在是全資擁有。」他認為電車未被淘汰,只因有其存在價值﹕「電車行走的是平路,相對穩定,速度易接受,即使是老人家也可放心安坐。而且站與站的距離相對地短,即使落錯站,都無所謂,走向前或後也不算遠。」環保方便自不用說,Alan最喜歡坐在上層,感受城市的清風,過程中當然少不免感嘆,城市的發展,「開埠初時,電車路軌是在港島北面沿海而建的,初時由堅尼地城去到銅鑼灣,後期建了英皇道,自始電車路可通向筲箕灣,西至堅尼地城,東至筲箕灣,都在海岸線側,但香港一直填海,令路軌最終處於城市的中心。」
初沿岸興建 填海填到變市中心
Alan每每與朋友分享,都發現在港島居住的人,因常常接觸電車,特別喜歡,反而住在九龍的人更喜歡巴士。不過其實他對電車的喜愛無分國界,「澳洲、日本、英國亦有電車,但已不是原始的款式,是六十、七十年代再重新推出及包裝的,香港曾經打造了兩輛電車運到英國去,但只作旅遊用途,不像香港般作為集體運輸的工具。」Alan建議我們這幾年內要多乘電車,甚至是多為它們拍照,只因法國公司已宣布會在未來數年間,為電車改裝換代,如此古舊的款式,或者不會再有了。
文﹕饒雙宜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