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麵包創作師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04日 23:35
2012年11月04日 23: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來自台灣屏東的吳寶春成了世界麵包大賽冠軍。


台灣人做出最好吃的法國麵包、鄉下窮小子闖出名堂,故事聽來比戲劇更戲劇,也比真實更真實。


個子小小的吳寶春常掛在口邊的是學習和不斷的學習。


未嘗過替他摘下世界冠軍的「米釀荔香麵包」,先認識在荔枝乾和玫瑰花瓣以外的更多更多。


如果你看到的是麵包,那就只是麵包。


「家很窮」 學一門手藝

高雄的吳寶春麵包店直接用他的名字,世界麵包冠軍自然是最好的招牌,然而吳寶春代表的出人頭地與夢想成真更為人津津樂道,關於他故事的電影便將於明年開拍。麵包店網站上找到這樣的簡介﹕「來自屏東大武山下的台灣純樸孩子,16歲上台北打拼當麵包學徒,在淚水與汗水間、麵粉與酵母中奮鬥20多年……」台灣的文案真的精彩,很容易打動人,當然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不過由吳寶春親自說自己的故事,不用修辭技巧,也沒有艱深的道理,世界冠軍大師傅,沒有派場,看上去也沒有一點氣燄,反而是非常謙卑和親切。談他的麵包前先談到香港的麵包,「我很喜歡叉燒包!」那是點心呢,「對呀,非常喜歡香港的美食!」剛剛落機便立即看看香港的麵包店,他說十年前來香港只看過美心,幸好今天香港出色的麵包店也愈來愈多,在世界冠軍眼中也不至太丟臉。


今天吳寶春喜歡四處搜尋美食,小時候的他卻是愛吃也沒得吃,「因為家很窮」。吳寶春跟八兄弟姊妹在屏東長大,小時候父親過世後,由母親獨力支撐家庭,「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也沒想過要做什麼,但很想成功,想出人頭地,因為不希望媽媽太辛苦。」於是中學畢業後便到台北做麵包學徒,「那時的台灣社會都是這樣,不喜歡讀書的,便會去做學徒,學做麵包、學煮菜、學修理汽車,就是去學一技之長,那時剛巧我有一個同學在台北當麵包學徒,於是便跟他一起去」。學一門手藝好像已是從前社會的事,理想夢想都是奢侈的,溫飽最實際,「當時年紀還小,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想到,能夠當上師傅就好了」。


麵包可以是什麼東西呢?

不過,怎樣做好麵包,怎樣能成為師傅,完全沒有概念,也沒有什麼計劃,「師傅叫我做什麼便做什麼,土法煉鋼的方法,很不科學的,做得好不好師傅也沒有解釋」。每天凌晨三時半起牀,八點才下班,一個月只得兩天假期,每月薪金六千台幣,他把四千給媽媽,「冬天特別辛苦,那時根本沒有所謂的生活」。就這樣默默工作了幾年,年少時的吳寶春很乖很單純,只知道要幫補家計,令媽媽不用辛苦工作,從來也沒想過放棄工作,直至他看到了店內一名老師傅被辭退,「師傅四十歲已是老了,因為體力不及年輕小伙子」。四十歲便被辭退,吳寶春很沮喪,很失望,「一直以為能夠當上師傅便是成功,原來現實是這樣,那時真的想過放棄」。


幸好他生於台灣,成年男子需要入伍,也因為當了兵,改變了他的未來,「當兵時認識了大學生朋友,他們教我看書識字,令我明白到知識的重要」。吳寶春說自己從不讀書,最初當學徒時連磅秤也不懂看,當兵時看很多書,遇到不懂的便問朋友,「開始慢慢改變了我的想法,我不只要做麵包師傅,因為師傅只是工人,我要改變這個身分」。這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最佳例證,吳寶春明白學習的重要,他在想,「麵包是否可以不一樣,麵包可以是什麼東西呢?」


從沒想過的麵包材料

慢慢地,他看到的不只是麵包,他去聽音樂、看藝術品、看表演,他要知道每件作品每個演出背後的故事,他很想知道他們產生的概念,他明白到創作者的成長生活背景跟作品有密切關係,「原來麵包可賦予不同生命」。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也不是一時三刻能做到,多年來吳寶春遇過很多的師傅,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這個朋友,「雖然已經當了師傅,但做的麵包還是一般,而且品質不穩定,365天也會不同,不知道怎樣改進,我把麵包拿給這位朋友評評,他說不好吃,便問我知否不好吃的原因,我是完全不知道」。這位朋友原本是售賣高級音響,因為對做麵包有興趣,便用了兩年時間去學,然後開了一間很成功的麵包店,「他用紅酒做麵包,還有很多我從來沒想過可當麵包材料的東西」。


吳寶春吃過朋友「說不出的好吃」麵包後,他要知道什麼是好吃,他要知道消費者喜歡吃什麼,「朋友說我味覺沒有開發,於是帶我四處找好吃的東西,法式的意式的,小吃等任何美食,兩年的時間令我的味覺更敏銳,因此對自己的要求愈來愈高,改變自己的技術,不斷的學習、嘗試」。


吳寶春每天下班後練習,研發新的品種,也自掏腰包去日本學習,過程很漫長,在不斷找麵包可以是什麼的時候,他找到了人生另一個目標,「還記得是1996年,在一本日本的麵包雜誌上看到有關世界麵包大賽的報道,那時便想到,假若有一天能代表台灣參賽便好了」。吳寶春說當時台灣還沒有主辦這個賽事,要參加這個比賽,必須成立委員會申請加入,終於到了2005年,台灣正式舉辦賽事,吳寶春跟兩位好朋友曹志雄和文世成組隊參加,他們成功贏了亞洲盃,代表台灣參加總決賽,2008年到巴黎參加比賽,最後拿了亞軍,「老天再給我機會,2010年再次參加,這次終於得了冠軍」。


比法國還好吃的法國麵包

拿了世界冠軍,吳寶春的名字紅遍台灣,被稱為台灣之光,高雄之光,他也在高雄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店舖,「我在南部長大,那是個美麗的地方,我的概念是從高雄出發,明年會在台北開分店,希望日後能在其他城市開店,也很渴望有機會來到香港」。吳寶春說要慢慢來,他的麵包店強調運用台灣的食材,一方面有質素,同時亦可幫助台灣的農民,而他的冠軍作品「米釀荔香麵包」,就是具備了台灣元素,「2008年到法國參賽時,發覺他們很喜歡吃荔枝,常常用來做甜品,當時便想,其實台灣也有很好的荔枝,於是決定以荔枝作材料,當然做麵包要找荔枝乾,回台後便四出搜尋」。結果評判說他的作品是比法國還好吃的法國麵包,「今天大家都說料理沒國界,我相信麵包也是一樣,也是沒有國界,只有好吃與不好吃」。那什麼是好吃?「就是能夠一口接一口的吃下去。」吳寶春不只是麵包師傅,今天也成了生意人,「我不把店當作麵包店,那是企業,我在大學正在念企業管理」。與此同時,他還繼續到日本學藝,一邊努力研發新產品,因為他相信學習才是一切。


報答母親「陳無嫌鳳梨酥」

吳寶春常常提到小時候家貧是推動他努力的原因,他很想成功以報答媽媽,「拿冠軍是沒有獎金的,對我的意義是實現了夢想」。窮沒有令他很愛錢,他明白金錢不是一切,這都是母親的影響,「我在她身上看到,不怨天尤人,就是快樂」。媽媽不在了,在吳寶春的麵包店找到以母親為名的「陳無嫌鳳梨酥」,原來從前吳媽媽在鳳梨田採收鳳梨到處打零工,生活非常困難,晚餐配菜常常只有一些不能賣的鳳梨,小時候吳寶春很討厭這個味道。從前代表貧窮的味道,今天成了對媽媽的回憶。對吳媽媽懷念,不只是這個鳳梨酥,他要成立「陳無嫌基金會」,幫助貧窮的小孩子圓夢,「我相信每個人也應該有夢想」。所以他要開店賺錢成立基金會。


「拿到冠軍因為態度」

吳寶春這次來港出席台灣月,不是主持麵包工作坊而是講座,因為他的麵包已經不只是麵包這樣簡單,面前這位個子小小的大師傅,從前是個自卑的伙子,今天在台上談笑風生,時而鼓勵年輕人努力實現夢想,時而分享母親的感人故事,沒有慷慨激昂,彷彿過往的辛酸都不是什麼一回事,「現在回想起來,是有點不可思議,然而今天擁有的卻很真實」。當年差點因為不夠重量而不能入伍,因為別人說要做真正的男子漢所以想盡辦法達到最低要求的48公斤,他說因為營養不夠所以個子很小,然而我們看到這不夠48公斤的身軀背負着那麼強大的毅力,「拿到冠軍的原因是因為態度,以冠軍的心態去學習,並用200分的標準去準備」。


都說他賣的不只是麵包,縱使每次花很多時間去研發新產品,卻從不介意公開配方食譜,這不只是自信,也是無私,就是這麼愛分享。


文 林喜兒

圖 林俊源

編輯 李寶瑜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