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下人人在facebook結交百計「朋友」,能共患難有幾人?衛生署調查顯示,去年港人的精神困擾較金融海嘯時略有改善,但有一成人遇情緒或財務困擾時,沒親友可支援。社交支援對紓緩情緒困擾和壓力十分重要,調查建議當局推廣助人網絡和鼓勵社交支援。精神科醫生及社工均提醒,社交網絡流於片面,親友平日應常見,才可建立有效的社交支援。
少做運動 較易有困擾
衛生署託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去年4月訪問了2123人,調查行為風險因素,結果5.3%有嚴重精神困擾,較2009年同類調查的6.7%略有改善。當中感到緊張的比例,由2009年的15.7%減至2011年的11.7%,感到煩躁或不安的亦由8.8%減至7%(見圖)。去年調查顯示,低收入、離婚、喪夫或長期病患者較常有嚴重精神困擾,而少做運動、較少親友支援者,亦較易有困擾。
中產情緒改善 基層苦通脹
面對私人、情緒或財務需要時,62.5%受訪者表示有3位或以上的親友提供支援,但有10.3%沒有任何親友可予協助。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說,2009年正值金融海嘯,港人情緒較受困擾,尤其是中產人士,去年情况則明顯有改善,但近期市民的困擾又再出現,基層深受通脹困擾,曾有抑鬱症病人為抗通脹,每晚趁麵包店關門前,買特價10元8個麵包充飢,不買餸煮飯。
李誠稱不少人在facebook等社交網絡擁百計「朋友」,這類社交活動有助解悶及消除寂寞,但溝通流於表面。「在facebook可以談談旅行和電影,還有隻狗有多可愛,但好難深入訴心事。」另外,李誠稱受情緒困擾者的思想負面,即使有親友可助,都以為無援手,且情緒病人遇困擾未必願向身邊人透露,因此會感到無親友可支援。他提醒市民勿讓網絡社交取代面對面相見,因為眼神、表情和接觸,網絡不可代替。
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梁建雄亦稱,即使facebook上有300個「朋友」,但遇困擾時可相助者未必有幾個。「你在facebook可找人問如何解決煮燶飯的問題,但如有親人死了,可能好多人留R.I.P(rest in peace),但叫人出來卻很難。」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