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買非機構股易中招長青網文章

2012年05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5月09日 06:35
2012年05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慧雅提到有些股票的發展,可分為「儲貨期」、「開車期」、「散貨期」,或甚至「爆煲期」等幾個階段。理論上能在「儲貨期」上車,是一不俗的位置,但外人是很難根據公開資訊判斷何時是有關人士正在收集,而且不少股票是「開不成車」的。


在不少時候,有關人士可能都會先行透過傳媒或股評人先行向外「放風」,試圖探探大眾的反應,若他們發覺任憑他們怎樣「吹谷」,能「引入」的外來資金仍然寥寥可數,他們可能會決定放棄這隻股票,但如此一來,早前聽消息入市,希望博「搭順風車」的資金便可能就此受綁。這其實亦引伸出其中一個投資這類股票的問題,就是自己在明,但對手在暗,因此在相對位置上,是明顯輸蝕不少。


己方在明 對手在暗

當然,有說投資者可待公司成交上升,確認升勢才入市,但一隻股票的成交,是可以「造出來」的。這其實亦引伸到這類股票的一大問題,就是它們有點像一個「局」,是要不斷有新資金流入才可令遊戲延續,但當大眾得悉有這遊戲存在時,不少人早已作好部署。若這遊戲可不斷延續,博「搭順風車」的人士也可能可分得一杯羹,但問題是大眾對這遊戲的時間表全無頭緒,有關人士在發覺在經過再三「催谷」後,股價也上升乏力時,他們可以快速全身而退,這類的股票在下跌時,可以跌得很快,因此後來的資金很容易從此受綁。因此,對於投資在非機構性股票,大眾是沒有什麼優勢的,有時能夠偶有「收穫」,可能是因為有人更加勇或笨。


施慧雅

mscya88@yahoo.com.hk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