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毒膠囊風波爆發逾半月,衛生署昨驗出「香港製藥」的利石素及活絡靈特效膠囊含鉻超標近4至25倍,連同前日揭發的消炎丸,共70萬粒毒膠囊已流入市面,該廠全面回收35款中成藥。衛生署指不可能盡驗逾萬種中成藥,要求藥廠自檢,不設期限,議員及藥劑師斥衛生署反應遲鈍、把關鬆,憂毒膠囊波及西藥及健康食品,促全面檢測。
繼香港製藥的德國永達商標特效強力消炎丸驗出含鉻超標41倍後,衛生署昨晚公布該廠的德國草本商標利石素及活絡靈特效膠囊,分別驗出百萬分之9.3及百萬分之51的鉻,同批藥物各有11萬粒及23萬粒,前晚回收的消炎丸有36萬粒。
衛生署長林秉恩昨稱,藥廠原從上海購膠囊,因缺貨改到廣州購入有問題批次膠囊。署方曾與國家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聯繫,局方指問題膠囊無出口香港。昨晚的化驗顯示,鉻超標的兩款中成藥膠囊來自浙江。
衛生署另於市面抽驗12個中成藥膠囊產品,樣本鉻含量都低於百萬分之2。現有90中成藥產品證明書持有人使用內地膠囊,當中10多人已交化驗報告,鉻含量無超標。
衛署促藥廠自檢 不設限期捱轟
林說,在港註冊的中成藥逾萬種,署方不可能逐一化驗,但會要求從內地入口中成藥的藥廠化驗產品後提交報告。不過,對於藥廠自行檢測膠囊限期、不檢驗照常賣藥的後果,衛生署無回應。
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說,衞生署無訂明藥廠自檢限期屬處理寬鬆,反應亦慢。現時中成藥未引入「良好製藥規範(GMP)」,一般只驗微生物,無驗重金屬,應要求用內地膠囊的藥廠,一月內完成重金屬檢測,檢驗範圍應擴至西藥及健康食品,因本地藥廠膠囊大多來自內地,「不應對藥廠寬鬆,否則出事的是病人」。
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說,鉻分三價及六價,只有六價有毒,可損肝腎功能,減弱免疫系統;經呼吸道吸入六價鉻可致肺癌,進食鉻的致癌風險較低,衛生署不為藥廠自檢設限期,十分兒戲。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