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禍不單行」是過去數年本港小企業的寫照,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外貿匯兌損失及內地開支增加、歐美經濟下滑引致市場萎縮及客戶失信頻繁等等,都令企業經營更形吃力。以上困難,本地從事酒具產銷的中小企兆國企業基本全部都要面對,但公司市場部經理雷偉達表示,小企業容易靈活應變,再借助政府的扶持政策,困難中仍然看見前路。
「同事食飯經過兌換店,見個價好就換些人民幣,再返公司報數,就這樣兩萬兩萬的累積下來。」說起應對人民幣升值,雷偉達的秘訣就是同事自發性的機靈,「向客戶報價,也會先將升值因素計入成本」。但對於港交所打算於第三季推出的人民幣期貨產品,他直言不會考慮:「自己不熟期貨,若金額較高,以小公司的財政而言,那不是對冲而是冒險。」
迎落單變化 須運作上作變通
人民幣問題靠醒目同事解決,客戶落單變化就要在運作上變通。兆國的客戶以歐洲為主,雷偉達表示去年開始,客戶傾向細單為主:「以前一口氣訂一季貨量,現在可能分10次落單」。為此,員工處理訂單的工作量增加,物流及庫存成本亦上升,去年兆國便租多了一個貨倉擺存貨。
雷偉達指出,不介意出貨次數增加,只要總額沒降低就好,但與此同時,客戶不想交前期訂金的情况自去年起有增加趨勢。「大公司或者可以拒絕,小公司有時候難免要冒風險。」他說碰到過不少客戶走數,「要減低風險,只能靠自己經驗評估對方信用,以及理解客戶走數原因,其實沒有人會想走數,互相讓步反而會減少損失」。
曾遇客戶走數 信保局資料不實用
雷偉達舉了以下例子,兩年多前接到一張去以色列的訂單,貨櫃已去到機場,但客戶突然失去聯絡,當地海關又不允他們取回貨櫃,公司一下子陷於兩難。「後來我們終於找到該客戶,原來他也是因為被人拖數而周轉不靈。」
了解原委後,雷偉達與這位客戶協調取貨一事,最後不單生意做成,更重要是這位客戶因此成為了公司的長期客戶,現時每3個月便落一次單,且之後在該客戶協助下,他們順利打開了中東市場。但雷偉達透露,其實接單前曾向信保局查詢該客戶信用情况,可是資料不實用。
利用中小企資助 借200萬
雖然對信保局有失望,雷偉達卻相信政府推出扶持中小企政策對業界是有用的,他公司於年初便透過中小企業資助計劃借了200萬元,年息6厘,還款期3年。「去年底接到一張100萬美元的單,但對方沒預付訂金,結果我和家人連私己錢都拿出來買原材料,如果對方走數,公司和我都損失不起。」幸好最後生意沒出意外,但經此一役,雷偉達認同應該透過政府低息借貸獲得資金,以備不時之需。
明報記者 陳子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