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今年1月23日吳克儉局長宣布,經「優化」的2016年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下稱TSA),將由2016年的約十分之一學校抽樣評估,推展至今年5月全港在學的小三學生均需應考。雖然吳局長聲稱今年的評估不是「全面復考TSA」,但不爭的事實就是全體應屆小三學生仍然是需要在5月應考TSA!但其後,3名特首參選人(曾俊華、葉劉淑儀、胡國興)卻先後宣布或重申應取消TSA!至此,一個原本屬於教育評估政策的討論就漸漸演變成特首選舉工程中的政治議題。與其在政策辭藻(policy rhetoric)上爭辯教育局是否「全面復考TSA」,又或在特首選戰中爭議TSA應否取消,本文將實質地從政策論據(policy argumentation)出發,以審視教育局是否具備充分的理據以支持「全面復考TSA」的政策行動,同時各特首參選人又是否對取消TSA的政綱,作出了充分的論證。
在政策研究領域中,對一個公共政策存廢的檢討及評鑑,一個通用的方法就是探討(1)該政策是否能實現它既定的政策目標?(2)它是否帶來極其惡劣的後果?簡言之,就是成效與代價的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本文將在這兩方面探討TSA存廢的爭議。
未實現回饋教與學及補底功效
教育局一再強調設立及繼續實施TSA的主要目標就是它能「回饋及促進教與學」,即可以做到當年教改所宣傳的「補底」。要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實在的方法就是檢視已實施10年的TSA的效果。個人認為,根據考評局公布過去10年的數據,正好證明TSA是未有實現回饋教與學及補底的功效(註1)!根據考評局公布的追蹤研究數據(註2),過去10年參與小三TSA的6屆學生中,不能達標者,在繼後小四、小五學習中得到教學回饋以至補底的比率一直沒有改善,甚至每况愈下。首先,考評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英、數3科,小三不達標至小六仍未達標的學童,中文科始終維持約10%,英文科的相關比率維持約16%,數學約8%,沒有任何改善。其次,小三不達標至小六得以達標的學生比率,即正好證明10年來TSA的回饋及補底功效的比率,卻不斷下降:中文科由2004至2007年的5.1%不斷下降至2012至2015年的2.3%(降幅為54.9%);英文科的相關比率是由5.1%下降至2.8%(降幅為45.1%);數學科是由4.7%降至3.2%(降幅為31.9%)。簡言之,TSA的回饋教與學及補底功效是十分微弱,而且更每况愈下。至此我不禁質疑,當局仍宣稱TSA能有效回饋教學及補底的功效,是否只是一派胡言?至於去年實施的「優化」小三TSA的成效則有待3年後小六TSA成績才有分曉,但現時教育局就憑「部分」持份者的即時印象,就宣布大功告成,是否言之過早呢?
成績沒下達個別學生能力層面
其次,若從政策文本及具體政策措施安排去分析,本人更加質疑,TSA作為整體學生基本能力評估(下稱BCA)政策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標根本就不是提供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功能。根據有關評估改革政策文本所載,整個教育評估改革可分為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與量度成績的「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兩個度向;在政策文本中,TSA根本上就被歸類在「總結性評估」的度向下(註3)。
據此在政策推行上,教育局才會把TSA的執行工作「外判」予考評局這個慣於實施量度成績的「總結性評估」(如過往的中學會考、高考或現行的中學文憑考試)的機構執行,亦因此在過去TSA結果的發放,亦只停留在達標或不達標的「總結性評估」結果的形式;而且其成績,更只停留在全港系統及個別學校層面,根本就沒有下達至個別學生的特殊能力層面,更遑論對有關學生的有關能力作任何學習活動上的建議與支援(註4)。
指鹿為馬的政治伎倆
第三,若進一步檢視教育當局不斷宣傳為教師提供的所謂「專業支援」,包括過往為教師提供的TSA工作坊,或現時「優化版」的「專業支援」的實質內容,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專業支援」只停留在「試後檢討」層面,如考題分析、答案(對癏龤^分佈及分析、「陷阱位」等,而不是前瞻性地探討如何協助未達標的學童在繼後學習上提升不達標部分的能力。據此,不少老師回到學校就只會向來屆應考的學生提點,以避免重蹈師兄姊們的覆轍。結果就大大增長了一種「為評估而教學」(instruction for assessment)的教學文化,而非「進展性評估」所追求的「為學習而教學」(instruction for learning)。因此,無論從政策文本內容及其後具體政策實施,我們都無法接受現時教育局把TSA認同為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的說法,這樣簡直就是指鹿為馬的政治伎倆!
最後,若真正回歸到2004年教育評估改革整體方案本身,除了TSA以外,評估改革方案中還有另外一個政策措施,是專門負責在學校內推行「進展性評估」及回饋與促進教與學,這就是與TSA同時推行的BCA機制——這個以學校、教師以至學生為本的網上評估及教與學支援平台,已運作了10年以上。
勿因噎廢食把TSA/BCA一刀切廢掉
至此,本人懇請負責官員不要再混淆視聽,TSA在過去10年根本就沒實現過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的功能,因為它的設計原意就是以「總結性評估」為主,而非作為「進展性評估」。與此同時,當各特首參選人在考慮TSA以至BCA的存廢時,亦請從2004年已開展的整體教育評估改革框架去考慮「總結性評估」與「進展性評估」之間的平衡或取捨作考量,不要因現政府及官員在政策實施上的失誤,就因噎廢食地把TSA以至BCA一刀切廢掉!
註1:更詳盡討論見曾榮光(2016)〈《全港性系統評估檢討報告》的批判:政策評鑑研究的視域〉,《教育學報》第44卷第1期,頁195至212
註2:同註1,見表1
註3:同註1,見圖1
註4:有關「進展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在概念區別及在英美的政策爭議,見註1的討論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客座教授

在政策研究領域中,對一個公共政策存廢的檢討及評鑑,一個通用的方法就是探討(1)該政策是否能實現它既定的政策目標?(2)它是否帶來極其惡劣的後果?簡言之,就是成效與代價的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本文將在這兩方面探討TSA存廢的爭議。
未實現回饋教與學及補底功效
教育局一再強調設立及繼續實施TSA的主要目標就是它能「回饋及促進教與學」,即可以做到當年教改所宣傳的「補底」。要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實在的方法就是檢視已實施10年的TSA的效果。個人認為,根據考評局公布過去10年的數據,正好證明TSA是未有實現回饋教與學及補底的功效(註1)!根據考評局公布的追蹤研究數據(註2),過去10年參與小三TSA的6屆學生中,不能達標者,在繼後小四、小五學習中得到教學回饋以至補底的比率一直沒有改善,甚至每况愈下。首先,考評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英、數3科,小三不達標至小六仍未達標的學童,中文科始終維持約10%,英文科的相關比率維持約16%,數學約8%,沒有任何改善。其次,小三不達標至小六得以達標的學生比率,即正好證明10年來TSA的回饋及補底功效的比率,卻不斷下降:中文科由2004至2007年的5.1%不斷下降至2012至2015年的2.3%(降幅為54.9%);英文科的相關比率是由5.1%下降至2.8%(降幅為45.1%);數學科是由4.7%降至3.2%(降幅為31.9%)。簡言之,TSA的回饋教與學及補底功效是十分微弱,而且更每况愈下。至此我不禁質疑,當局仍宣稱TSA能有效回饋教學及補底的功效,是否只是一派胡言?至於去年實施的「優化」小三TSA的成效則有待3年後小六TSA成績才有分曉,但現時教育局就憑「部分」持份者的即時印象,就宣布大功告成,是否言之過早呢?
成績沒下達個別學生能力層面
其次,若從政策文本及具體政策措施安排去分析,本人更加質疑,TSA作為整體學生基本能力評估(下稱BCA)政策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標根本就不是提供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功能。根據有關評估改革政策文本所載,整個教育評估改革可分為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與量度成績的「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兩個度向;在政策文本中,TSA根本上就被歸類在「總結性評估」的度向下(註3)。
據此在政策推行上,教育局才會把TSA的執行工作「外判」予考評局這個慣於實施量度成績的「總結性評估」(如過往的中學會考、高考或現行的中學文憑考試)的機構執行,亦因此在過去TSA結果的發放,亦只停留在達標或不達標的「總結性評估」結果的形式;而且其成績,更只停留在全港系統及個別學校層面,根本就沒有下達至個別學生的特殊能力層面,更遑論對有關學生的有關能力作任何學習活動上的建議與支援(註4)。
指鹿為馬的政治伎倆
第三,若進一步檢視教育當局不斷宣傳為教師提供的所謂「專業支援」,包括過往為教師提供的TSA工作坊,或現時「優化版」的「專業支援」的實質內容,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專業支援」只停留在「試後檢討」層面,如考題分析、答案(對癏龤^分佈及分析、「陷阱位」等,而不是前瞻性地探討如何協助未達標的學童在繼後學習上提升不達標部分的能力。據此,不少老師回到學校就只會向來屆應考的學生提點,以避免重蹈師兄姊們的覆轍。結果就大大增長了一種「為評估而教學」(instruction for assessment)的教學文化,而非「進展性評估」所追求的「為學習而教學」(instruction for learning)。因此,無論從政策文本內容及其後具體政策實施,我們都無法接受現時教育局把TSA認同為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的說法,這樣簡直就是指鹿為馬的政治伎倆!
最後,若真正回歸到2004年教育評估改革整體方案本身,除了TSA以外,評估改革方案中還有另外一個政策措施,是專門負責在學校內推行「進展性評估」及回饋與促進教與學,這就是與TSA同時推行的BCA機制——這個以學校、教師以至學生為本的網上評估及教與學支援平台,已運作了10年以上。
勿因噎廢食把TSA/BCA一刀切廢掉
至此,本人懇請負責官員不要再混淆視聽,TSA在過去10年根本就沒實現過回饋教與學的「進展性評估」的功能,因為它的設計原意就是以「總結性評估」為主,而非作為「進展性評估」。與此同時,當各特首參選人在考慮TSA以至BCA的存廢時,亦請從2004年已開展的整體教育評估改革框架去考慮「總結性評估」與「進展性評估」之間的平衡或取捨作考量,不要因現政府及官員在政策實施上的失誤,就因噎廢食地把TSA以至BCA一刀切廢掉!
註1:更詳盡討論見曾榮光(2016)〈《全港性系統評估檢討報告》的批判:政策評鑑研究的視域〉,《教育學報》第44卷第1期,頁195至212
註2:同註1,見表1
註3:同註1,見圖1
註4:有關「進展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在概念區別及在英美的政策爭議,見註1的討論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客座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