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環境污染影響分泌 豬牛雞魚含「類雌激素」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8月19日 17:35
2010年08月19日 17:35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兒童從食物攝取過多雌激素問題備受關注,漁農業人士坦言,不論雞或豬均是雌性肉質較肥美,故市面大部分肉食也是雌性,難以避免天然含有雌激素。浸大研究亦發現,豬、牛、雞及魚含「類雌激素」普遍,不排除受環境污染物影響。

市面肉類多雌性

食物安全中心指出,他們恆常對市面魚類、海產、肉類、禽類和奶類做激素測試,結果均滿意,但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黃港住表示,更令人關注的是環境中的化學污染物如二噁英等,同樣可衍生「環境激素」,影響動物及人體內的激素分泌。

浸大早前化驗本港市面出售各種肉類和魚類的二噁英及類雌激素水平,發現雞的含量較牛肉和豬肉高,本地雞的類雌激素活性高於內地、巴西和美國雞,其中雞皮含量亦較雞肉高4至5倍。魚類方面,鹹水魚的類雌激素水平較淡水魚高,紅衫、烏頭、牛鰍、撻沙和鰂魚含量較高,但整體問題不太嚴重。

奶樽物料 可干擾人體激素

黃港住說,被指可能會干擾人體激素分泌的化學物質「雙酚A」,更是常用作製造飲水膠樽甚至奶樽的物料,科學界已對此物質對身體健康作多項研究,但此物質仍未被全面禁用。

「嘉美雞」董事郭銘祥表示,現時雞場不會為雞注射激素,但因所有肉食,不論雞或豬,均以雌性肉質較肥美可口,飼養人員多會養殖雌雞應市,雞本身一定有天然雌激素,即使是豬仔也會被閹割以抑制雄激素,令肉質更肥美且沒有豬公的「臭味」。

「嘉美雞」關注到港人不想吃含激素的雞,早年特別推出「少爺雞」應市,但市民對此產品的認識不多。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5年03月28日 11:10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5年03月28日 11:10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