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打噴嚏,全球大感冒?內地7月份進口數據遜預期,令市場對內地經濟放緩的擔憂升溫,加上市傳銀監會要求內地銀行將「打包」成理財產品的貸款,重新納入資產負債表內,內銀集資的壓力再燃,環球股市在滬、深A股「領軍」下急挫,恒指未能倖免,收市終止「六連捷」,跌327點,上證指數更錄得自6月29日以來最大的跌幅,下瀉2.9%。
恒指最多跌354點,跌至接近10天線水平始有承接,收市跌327點,報21473點,成交回升至567億元。國指則再次失守俗稱「牛熊分界線」的250天線,收市跌282點,報11943點。道指在議息公布前大跌逾百點,受中國進口較預期差打擊,資源股份如美國鋁業跌幅較大,而匯控(0005)的預託證券,於昨晚11時36分時報81.7元,較港收市跌0.15元。而美元指數亦連升兩天,升破了10天移動平均線,令港股持續個半月的升市蒙上陰霾。
瑞信:僅「軟着陸」 市場過慮
究竟內地的經濟是「打噴嚏」還是「大感冒」,還要視乎今日公布的多項重要數據(見表)。不過瑞信私人銀行亞太區研究部主管范卓雲認為,目前市場對內地經濟過分憂慮,類似的情况在2004年亦曾經出現,問題是經濟是否保持動力,而企業的盈利仍然錄得增長。
「歐、美以及中國的經濟數據,僅反映環球經濟出現「軟着陸」而非雙底衰退,相信投資者在內地公布數據以及美國議息前借勢回調。」
內地的出口數據雖然好過市場預期,但同時公布的進口數據僅22.7%,遠差過市場預期(見另文),投資者開始質疑內地經濟能否保持高增長,加上美元由低位反彈,降低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等風險資產的「胃納」,拖累近期累積龐大升幅的A股及恒指回吐。
銀監新規增內銀壓力
彭博資訊引述消息指出,中國銀監會已下令銀行須把銀行信託理財產品於明年底前,重撥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並作為150%的呆壞帳覆蓋比率。今年以來由於當局收緊信貸,不少內銀與信託公司合作,把貸款打包成理財產品出售,信貸評級公司惠譽曾指出,今年上半年銀行的放貸額實際較官方數字為高,主要是透過把貸款打包成理財產品,置於資產負債表之外。惠譽上月就曾估計內銀行帳外資產超過2.3萬億元人民幣。
標普的分析員則預測,當內銀要把帳外的資產調回帳內時,將會增加銀行進一步集資鞏固資本比率的壓力,受有關消費打擊,內銀股全面急挫,跌幅以招行最大(見表)。
明報記者李鴻彥、楊曦報道
2024年11月27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