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民投資趨保守 「新常態」衝擊華出口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8月10日 05:35
2010年08月10日 05: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人持國庫債券的份額,自2007年8月金融危機開始以來,首次超越外國,再次印證美國人減少消費增加儲蓄的趨勢。近日多項經濟數據都顯示美國經濟已進入所謂「新常態」(New Normal),由於美國消費一直是牽動經濟增長火車頭,美國人減少消費除影響美國經濟,對中國等出口大國都會造成極大影響。

美民持國債量 兩年來首超外國

隨着個人消費及收入停滯,美國投資者對國債需求繼續攀升。彭博通訊社引述最新5月份數據,8.18萬億美元的國庫債券中,美國的互惠基金、銀行及家庭持有的份額,5月份增至50.2%,是2007年8月以來首次超越外國總和。

業界人士Jeffrey Caughron說﹕「美國人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令儲蓄存款增加,最終投資到國債。」美國6月份儲蓄率升至6.4%,是近18年最高。個人不肯消費儲蓄,而銀行寧願買債亦不增加借貸,都推動國債孳息到新低。周五最新失業數據公布後,美國兩年期國債首次跌破0.5厘,10年期國債孳息亦跌至2009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截至6月,投資者今年內投入1365億美元到債券互惠基金,而投資到股市的只有89億美元,顯示美國人愈來愈保守迴避風險。

美輿論認同「新常態」 信經濟結構已變

美國消費佔整體經濟活動三分之二,美國人「先洗未來錢」的消費模式一直促進經濟增長,但金融海嘯後情况已改變。聯儲局上周五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消費信貸6月份連續21個月減少。美國人減少消費跟就業情况遲遲未改善有關。最新就業數據指7月份非農業職位減少了13.1萬份,較預期差,種種迹象令美國輿論愈益相信經濟已進入「新常態」。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一直視經濟增長為理所當然,但現在失業率高居不下,復蘇希望愈來愈渺茫。華爾街、傳媒以至學界都預期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難以回復正常水平,股市以及債市的回報偏低,政府則要加大干預力度。「新常態」是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的格羅斯(Bill Gross)及埃利安(Mohamed El-Erian)2009年5月首度提出的。他們認為,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某些結構已出現改變,過去20年由消費者借錢所刺激的經濟繁榮告終,預言美國至少未來3至5年都會處於這狀態。

白宮一直拒絕接受「新常態」,認為目前只是普通的經濟景氣循環。白宮估計明年底前,失業率會跌至8.7%,到2013年底跌至6.8%。要達到這預測,美國經濟每月要增加30萬個職位。但最新就業數據卻壯大了「新常態陣營」的聲勢。埃利安周末便撰文稱,華府目前的政策並不足以應付「非尋常地不明朗的」美國經濟,要大幅改變政策來對症下藥。格羅斯主張,政府應增加數以十億美元計基建及潔淨能源開支,來創造就業及刺激需求。

白宮拒承認 專家促再刺激經濟

華府政客對進一步刺激經濟甚有保留,歐洲債務危機令全球關注主權債務問題。但美國2009年國債佔GDP比重仍然較德法低,意味仍有刺激經濟的空間。美國人減少消費亦影響其他出口國。美國是德國歐盟以外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德國工商總會昨便估計,因為美國經濟疲弱,德國出口增長將由今年的11%減至8%。至於最大出口國中國,相信要進一步刺激內需,減低對出口美國的依賴。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4年11月20日 11:01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