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任官對粵音的看法,其實一直是學界中爭論不休的問題。認為「時間」應讀「時艱」、「結構」應讀「結救」的中大前教務長何文匯,指《廣韻》是最完整的官方韻書﹕「若果唔跟,咁應該跟咩呢?」
何文匯表示,古代為了科舉考試,要統一平上去入,以便操各種方言的考生作詩作文時有所依歸,因此官方才會製訂韻書,當中以《廣韻》最為完整。但他表示,古今音變,很多字音現在都「集非成是」,被迫改變了正音,何文匯表示自己亦要選擇地跟從。
辭書學者約定俗成三方影響
亦有反正音人士認為,「正音」硬去改約定俗成的讀音,是矯枉過正。資深文化評論人陳雲就曾撰文指出,以《廣韻》研究音韻變遷,推敲古音則可,但不可隨意用之矯正當今之語音。
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歐陽偉豪解釋,一般而言讀音會受辭書、約定俗成或學者看法三方面所影響,三者各有道理,難論斷哪種才是「正音」。他指法官看法有其理據,難得他在法庭內對粵語表達看法,亦屬好事。歐陽偉豪認為,讀音不應以科學方法訂立嚴謹準則,很多字都應容許多個標準,如時間的「間」字,他有時會讀奸音,有時也會讀諫音。他教學時會告訴學生兩音皆可,考試時亦不會認為學生讀了其中一個讀音就斷定是讀錯。
回應 (0)
2024年10月04日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