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在廣州沸沸揚揚的「撐粵語」運動,終於聽到了北京的聲音,官方新華社昨天從北京發出長篇評論,雖然看題目「正確理性看待『普粵之爭』」似很溫和,但文中為政協委員增加電視廣播普通話時段的提案辯護,稱其「出發點無可厚非」,「是亞運東道主應盡的一項義務。」
新華社長文 暗批「撐粵語」運動
在這篇評論中,雖稱每一種方言都承載着不同地域的悠久歷史與文化,是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不應輕視貶低。但又指粵語僅是中國眾多方言中的一種,使用群體也是「相對有限的」。即使廣東省內,除3000萬人說粵語(廣州話)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人說潮汕話和客家話。評論大篇幅論述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並引述語言學家指出,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標誌。歷史上因語言不統一而削弱國家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的悲劇屢見不鮮。
引人注目的是,評論以香港人熱中學普通話為例,稱港人「對普通話的學習態度值得讚賞和借鑑」。並呼籲應分清主流與支流,而不應人為挑起所謂「普粵之爭」。
北京對地方勢力高漲的警惕,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中共建政之初,主政廣東的粵籍官員葉劍英、方方、馮白駒、古大存等人,就與中央就土地改革政策發生了一場爭執,最後在「反地方主義」的整肅中,廣東改由陶鑄、趙紫陽等外省籍幹部主掌,數萬本省籍幹部捱整。直到改革開放後,地方主義才獲平反。諷刺的是,給地方主義平反的習近平之父習仲勛,也是外省籍。自1990年代末謝非卸任後,廣東「一把手」又恢復由外地空降。如今,雖再無「地方主義」罪名,但對「廣東幫」「上海幫」的貶抑,都暗含了地方主義的「符號」。
因此,「撐粵語」運動被視為過往多年中央與地方鬥爭的「文化版本」,也就難免「被政治化」。
孫嘉業
回應 (0)
2024年08月21日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