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中、港修訂人民幣清算協議,本港發展人民幣投資產品的空間大增。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昨日在上海表示,長遠而言,企業可以在港發行人民幣新股,但企業會否這樣做,始終要考慮成本效益,以及市場上是否有足夠的人民幣流通。李小加認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要先走三小步,再走兩大步」。三小步包括內地逐步放行人民幣外出、容許人民幣在海外流通,以及開通渠道安排人民幣回流內地。他說,這三小步已踏出了首兩步,待第三步的回流渠道,如引進「小QFII」等順利開通,便可展開「兩大步」。「兩大步」指發展產品擴流通量李小加用「起錨」來表達對「兩大步」的期待,而所謂「兩大步」是指「擴容及擴量」,即要發展人民幣產品,讓市場有空間使用人民幣,繼而令人民幣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他認為「容」與「量」是相互關聯,只要市場上的人民幣有足夠規模,發行商或企業將有更大的意欲,推出人民幣產品。有市場人士認為,企業在港除了選擇發行人民幣債券,理論上亦可發行人民幣股票。李小加表示,程序法規方面並非不可能,但會否有企業選擇在港以人民幣新股方式上市,這不是由港交所決定,要由企業自己選擇。投資銀行家出身的李小加指出,投行的立場很簡單,「哪裏有獵物,就到哪裏,沒有好吃的東西,就不去」。因此,投行會否建議企業發行人民幣新股,在於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他舉例說,如有內地百貨公司有很大規模的人民幣收益,便可能會選擇在港發人民幣債券,利用人民幣升值的回報做對冲。單從成本效益上來看,企業到上海發債集人民幣,可能較在港成本輕。李小加指出,除了成本,投行及企業也會考慮集資的市場是否自由開放等。他認為本港市場自由開放的特質,是一大重要優勢。
回應 (0)
2024年05月29日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