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經濟滯脹風險日益增大之時,內地解決兩極分化的壓力也愈來愈大。
為解決長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內地官方近來動作頻頻:先是擁有官方背景的學者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繼而出現了罕見的工人罷工事件,各省紛紛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明確表示,限制壟斷國企工資總額,規範國企負責人薪酬。
經濟增長放緩 社會矛盾浮現
依靠4萬億元計劃、天量信貸、房地產泡沫刺激起來的經濟高速增長難以為繼。
歐洲債務危機,已為大規模財政支出刺激經濟增長的模式敲響了警鐘;為緩解通脹壓力,中央已開始收縮信貸,經濟高速增長需要的信貸支援將大打折扣,加之人民幣恢復升值,遭遇債務危機的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未來出口形勢難以樂觀。
從3月開始,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下降,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兩個月出現回落,6月出口訂單增長繼續放慢。
愈來愈多人相信,上半年經濟刺激計劃完成後,內地經濟增速將回落,下半年或明年經濟增速放緩恐難避免。
以往,伴隨着經濟高速增長,大家都能從中分得一塊或大或小的蛋糕。儘管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早已超過了被稱為國際警戒線的0.4,但大家相安無事。但經濟增速一旦放緩,尤其是停滯,被暫時掩蓋的矛盾就會浮出水面。
更要命的,是內地已開始品嘗天量信貸釀下的苦果——通貨膨脹。5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上漲3.1%,達到了連續19個月以來的最高點。再加上房價依然高高在上、股市不斷下挫、接二連三的暴力事件,民間焦慮之情再次醞釀。
當局安撫民間 部委各執一詞
近日兩條關於金錢的消息,又在民間日漸不滿的情緒上澆了一把油: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1到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81.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118.9%。
儘管財政部、國家統計局急於出面解釋,但民間依然抱怨:經濟增長的好處被政府和大企業,尤其是壟斷市場的國有企業拿走了。壟斷國企再次身陷輿論漩渦。
人保部表態說,將加快研究管理辦法,嚴格控制高收入、壟斷市場的國有企業的工資總額,同時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調節企業負責人收入與職工工資的比例。
但掌管百多家央企的國資委旋即提出了「折衷方案」——提高關鍵崗位、高素質緊缺人才的薪酬,降低通用崗位、輔助崗位的工資,使個人收入向市場價位靠近。國資委沒有指明這裏的「市場」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
兩極分化、壟斷國企天價薪酬都存在已久,當局一再表態要認真解決,但堅尼系數仍在繼續擴大,當局高高舉起的扳子,落下來的分量究竟有多重,人們還得拭目以待。
馮其十
回應 (0)
2023年10月21日 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