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全球復蘇格局與退出政策存在分化(即消費國會奇慢、出口國會猶豫、資源國較快)的情况下,2010年中國超常規刺激政策的退出方向,十分明確的表現在特定的幾個環節:即信貸投放正常化、房地產刺激政策退出及地方融資平台規範等。
從工業生產的最新數據看,最近3、4、5月的工業生產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8.1%、17.8%、16.5%(見圖)。由此可以看出,工業生產已由年初20.7%的同比增速峰值逐漸見頂回落,這顯示出實體經濟增長的節奏正在逐漸放緩。如果從部門單項資料來看,我們也會發現5月份鋼鐵業、交通運輸及通用設備同比增速較4月份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這也反映出基礎設施投資的放緩。
增長節奏放緩 出口反彈難持續
從中國海關最新公布的數據看,5月份出口1317.6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48.5%;進口1122.3億美元,同比增長48.3%。表象上看,5月份出口實現強勁反彈,但出口超預期增長,並不表明外部需求已經全面轉向樂觀,事實上,出口的強勁反彈也不具有可持續性,原因如下:(1)5月份的超預期增長反映的是前幾個月出口訂單的反彈,從資料上看,前兩三個月的新增訂單需求反彈強勁;(2)從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角度看,2010年降低或取消「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稅,是出口刺激政策退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規避出口退稅及政策調整的影響,出口商一定程度上正在把握這個重要的政策視窗搶關出口,減少成本。
經濟結構調整漸成主題
總體上可以看出:其一,在全球復蘇與退出分化格局下,中國經濟增長在政府需求帶動下的強勁增長,已經在2010年第1季度左右陸續達到峰值,在2010年逐步進入平穩回落期,未來經濟增長將更為平緩;其二,經濟增長動力回穩,以及物價壓力逐步降低,本身代表着經濟結構調整將逐漸成為宏觀經濟的主題。
人民銀行剛公布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確有其必要性。
第一,從世界核心貨幣錨的波動看,一方面,全球復蘇格局分化和退出政策差異化,將會在後危機時代持續一段較長的時期,因此世界核心貨幣(即美元與歐元)的動盪趨勢短期也難以逆轉,在這種情况下,人民幣匯率被動波動的不確定加劇,此時過於緊密地聯繫美元或者歐元都難以達到穩定實際匯率的目標。
第二,開放環境下,逐步釋放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一種長期目標。歷史經驗表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不可能通過將本國貨幣盯住一個債務纍纍、並且日益不穩定的信用貨幣而獲得長期的金融市場穩定,因為這不但使本國的貨幣政策失去應有的獨立性,而且也容易招致不平衡的壓力。
第三,從政策工具的選擇看,目前匯率變數的操作空間實質上是不小的,如前所述,不同國家利率退出政策的巨大差異已經明顯限制了中國的利率工具的操作空間。理論上講,抑制通貨膨脹預期、房地產泡沫和國際資本流入,往往需要利率工具與匯率工具的配合,而在當前利率難以調整的情况下,主動、漸進、可控地進行匯率調整的效果較為顯著。
同時,匯率在特定意義上也是內需部門與外需部門的相對價格,主動、漸進、可控的匯率波動,實際上是有利於內需部門從而有利於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
平穩擴大匯率波動減衝擊
第四,從時機選擇上看,在當主權債務危機衝擊、全球對「二次探底」的擔憂上升的條件下,人民幣面對的外部壓力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市場甚至預期人民幣短期內不會升值,平穩擴大匯率波動趨勢的舉措,受到的市場衝擊會更小。
從最新數據看,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7%,繼續保持近一年來的增長態勢。事實上,2009年金融危機應對期間,消費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支柱,為實現經濟復蘇貢獻了最重要的份額,從2009年5月份到目前已持續提高3.2個百分點。
金融危機以來,消費的持續增長一方面是因為收入提升對消費增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是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危機應對期間的短期刺激政策仍在發揮一定的作用,但長期來看,這種刺激效應會不斷釋放並減弱。
政策刺激消費 效果將減弱
但長期來看,消費增長仍需要獲得更多的支持:
(1)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收入突破3000美元往往是消費升級的臨界點,而從日本和韓國等的經驗看,在人口紅利的後期往往也是消費上升速度加快的時期,消費結構將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而不斷升級,並呈現高層次和多元化消費特徵;
(2)從近10年來的收入分配格局看,10年來,中國財政收入與國有企業收入的比重一直處於持續的上升階段,相反,勞動者工資收入在GDP的佔比卻一直處於下降過程,目前中國正在啟動的收入分配改革將更多在分配中向勞動者傾斜,也為擴大消費提供了支援;
(3)從財政支出的角度看,為適應消費的持續升級過程,未來政府支出方向由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的方向不斷明朗化,未來一些結構性稅收政策需要不斷推進來適應這一轉變。
調整結構 提升生產力
從日本韓國等經濟轉型的經驗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等可能會導致經濟陷入轉型失敗的所謂拉美病,但是從日本韓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轉型升級經驗看,在勞動力成本開始平穩上升時,加快內部結構調整,提高傳統加工製造業的競爭力,往往會促使勞動生產率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從而支援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當然,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處於可持續商業模式的醞釀階段,其發展前景還需要冷靜觀察。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回應 (0)
2022年12月30日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