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以分行數目計,農業銀行是內地最大的商業銀行,近60年歷程,可謂見證了內地一甲子的成長。最初只是一個完全執行中央計劃,不求利潤只講政治任務的「衙門」,其後不斷合併又分家,現時終於成為一間按現代企業規範行事的銀行,成內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
最近留意電視廣告,都看到農行「大行德廣、伴您成長」的廣告,大行德廣這句頗古雅的用語,按農行管理層的解讀,「大行」意思是指農行成大事、建偉業的胸懷,「德廣」則指農行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全句解釋即是,農行以成就大業、造福於民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為社會、客戶提供完美卓越的服務,鼎力支援社會經濟的發展。
早年專責農業財政撥款
講到歷史,農行作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步誕生的銀行,一開始即滿載政治目標,初名為農業合作銀行,執行國家計劃的農業財政撥款和一年以上的農業長期貸款。其後參考蘇聯做法,更名為農業銀行,主要向合作社等貸款,限用於農業生產。之後因為中央精簡機構,兩度分離後,終與人民銀行合併,成為人行下面的一個部門。事實上,於文革期間,內地全國亦只有一間銀行,即是既有中央銀行功用,又對外貸款的人行。
直到文革結束,經濟改革開步,農行亦在79年正式恢復。當時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農行甚至與人行平起平座,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中央支援農業的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管理農村信用合作社及發展各項農村金融事業。
90年代切離政策部門再上路
但亦由於身兼多職,一直政企不分的角色,令農行成為一個「三不像」的怪物,既要負責支援農業的政策,又要自行放貸以創利潤。結果因為甚多的灰色空間,令農行資產不斷被淘空,壞帳居全國首位,幾已技術性破產。中央有見及此,於93年開始的金融機構大改革中,負責政策支援的農業發展銀行,被分離出去。而對農行打擊至深的,是96年中央決定將一眾農村信用社由農行「獨立」出去,一手「湊大」的孩子被割出去,農行因此損失大量優質的資產及業務,導致今時今日在不少沿海地區,當地的農信社仍佔據市場優勢地位,農行反而要辛苦重建網絡。不過,亦因為大刀闊斧的改革,農行終於脫離「衙門」行列,成為一家純粹的商業銀行。
回應 (0)
2022年12月29日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