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被稱為「中國的朋友」的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本周末便離開香港,回美國教書,同時調任大摩亞洲區非執行主席。他獲耶魯大學聘任,將主力教授與中國經濟相關的課程。羅奇素來以「力撐」中國經濟政策的言論見稱,此次返美,他明言要告訴美國人應反省自身錯誤,不應將美國面對的問題全部歸咎於中國。
羅奇表示,現時中美辯論是有偏頗的,特別是主導這場辯論的政客有很強的觀點。他最近在《金融時報》撰文,道出他選擇到耶魯教書的底蘊:「美國應該照一照鏡,看清楚問題是自己一手做成的,這是美國再接受教育必須要學到的東西。」他認為大學是公開、自由的辯論平台,期待在耶魯參與一場更加平衡的中美辯論。
不想被標籤「親中」
羅奇給人印象是經常為中國說話,問他會否擔心別人覺得他「親中」,回到美國沒人聽他的意見,他說不想被標籤為「親」某一邊,只會一如既往公開、客觀地發表自己觀點。面對目前的經濟問題,各國政府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措施,羅奇認為只是「頭痛吃阿斯匹靈」,並不治本。「真正的解藥是要面對並解決問題,但他們正在做的只是緩解暫時痛楚。」
美國應增儲蓄 減消費
羅奇指關鍵要解決世界經濟失衡,美國要增加儲蓄、減少消費,中國則要增加消費、減少儲蓄。他並不擔心減少消費會拖垮美國經濟,他指在金融海嘯前的12年中,美國消費一直保持每年有4%增長,但在未來3至5年,他相信美國消費增速只會較之前減半,仍有1.5%至2%。
以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的身分被派駐香港之前,羅奇在華爾街做經濟分析員,一做做了30年。對他來說,3年前來港其實是一個「改變自己人生」的選擇。他坦言,2007年公司給予他出任亞洲主席的機會時,他起初拒絕了。因為他一直以做經濟師為夢想,並認為此夢想已經成真。後來他問自己︰「是否我沉迷於目前的舒適環境,害怕改變﹖」後來在徵求妻子意見後,他改變了看法,認為自己以往雖然經常到亞洲及中國,但始終是個「局外人」,來港不失為一個可以從內部觀察亞洲的機會。由於他在亞洲目的是到處考察,所以太太並沒有跟隨來港定居。
來港改變人生 以局內人看亞洲
他形容過去3年是職業生涯中最不尋常的一個階段,他得以更深入地遊歷中國,不只去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也到過不少二、三線城市,例如南京、重慶、長沙、汕頭、濟南等等。「我返回美國教書之後,最令我懷念的將會是在中國到處大開眼界的日子。」
他說,自己真正關注亞洲及中國,是由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開始,而在他擔任亞洲主席的期間,美國卻爆出一個比98年更嚴重的危機——金融海嘯。然而此次亞洲汲取了教訓,做好預防措施,表現明顯好於上次危機,這是他今次來亞洲3年,體會到最寶貴的東西。
回到美國,但並非與亞洲「後會無期」,他仍會每6個星期就來一次亞洲。他將來約有六成時間會用於大學授課,四成時間履行他作為大摩亞洲非執行主席的任務,繼續與各地客戶、政府機構及監管者接觸。
撰文:詹秀慧、高志堅
回應 (0)
2022年12月28日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