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如何令校園擺脫毒禍,是不少校長頭痛的問題。為鼓勵全港高小及初中學生關注毒品禍害,《明報》第13屆校園記者計劃以「無毒校園」為題,讓學生組隊參加專題報道比賽,出謀獻策,解除毒品危機。
經過贊助團體恒生銀行、顧問團體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及本報評審,比賽結果終於揭盅,高小組及初中組冠軍分別由香港教育學院賽馬會小學及粉嶺禮賢會中學奪得。
■高小組˙冠軍
以「愛」抗毒害
作品:無毒校園專題報道
學校:香港教育學院賽馬會小學
學生:徐文同(小五)、姚珞琳(小五)、何倩菁(小六)、倪禮碧(小六)、劉雪怡(小六)
顧問教師:黃寶山
小朋友在公園玩耍,魔鬼忽然出現,把小朋友一個一個捉去……現實生活裏,的確有魔鬼出現。禁毒處調查報告指出,全港逾九成中小學有學生曾經吸毒。
校園驗毒 爭論多 認識多
校園驗毒計劃備受爭議,但大埔區中學校長會主席、迦密聖道中學校長郭永強說:「其實很多家長都支持(計劃)。社會上雖有爭論,但討論多了,反令各界認識問題多了,正視問題。」
大埔很多學校都定下了健康校園政策,驗毒計劃只是眾多抗毒措施之一。以郭校長的學校為例,便舉行多個講座和活動,灌輸「健康生活、抵抗毒害」的觀念。
身為父親,可有擔心子女受毒禍影響?「父母對子女的關顧十分重要。子女遇到困難,如果得到父母的支援和愛,便不會以毒品為麻醉劑。」郭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過來人:一次吸毒 一生戒毒
身材略胖的阿文(化名),常遭嘲笑和欺凌。她吸毒減肥,希望重建自信。但吸毒後,她健康變差,一半牙齒脫落。為了吸毒,她賣掉母親的嫁妝,甚至動手打家人。她曾毒癮發作,在家中「發癲」;她朋友因吸毒而精神錯亂,亦有朋友受毒品影響自殺。一宗又一宗事件,終令她決心戒毒。
提起往事,阿文十分平靜,但從紅紅的雙眼中,仍感到她的激動。「戒毒是一生的事,我現在只算是暫時成功,到我離開世界,我真的不再吸毒,才算成功。」她更以「一次吸毒,一生戒毒」告誡年輕人。
東華三院越峰成長中心黎姑娘是資深前線社工,很明白吸毒者:「很多吸毒者來自破碎家庭。他們的經歷,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她期望大眾多體諒,「他們雖以吸毒逃避現實,但至少沒有放棄生命。他們想找出路,只是沒找到正確的途徑」。
「毒品最恐怖的地方,是摧毁希望。」她說,「愛」就是抵抗毒害的最有力武器。
■獲獎感受
經過深入採訪,我們明白到社會上大部分吸毒的青少年,都不是壞人。他們只是受不了生活重壓,選擇用毒品麻醉自己。其實他們都是受害者。
那麼,我們可怎樣幫助他們呢?歧視是不該的。相反,我們應更包容、體諒和關心他們。
這次獲獎,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鼓勵,更讓我們學會關注努力走出毒品黑洞的人,他們都需要幫助。
生活總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我們應積極面對。我們在此呼籲大家,千萬不要吸毒!
■評語
郭永強校長是大埔區校園驗毒計劃主要推動人物,有新聞性。另外,能接觸吸毒者,讓她親述戒毒過程的心路歷程,是超越小學生能力的事,十分難得。——陳惜姿
以「魔鬼」喻毒品,文章層次分明,以不同角度切入主題,訪問內容令人印象深刻。——吳凱霖
報道手法活潑,受訪者均能按不同背景適切地現身說法,具吸引力。——何禮傑
圖:獲獎學校提供、本版文章經編輯刪節
回應 (0)
2022年10月29日 10:24